人民网>>人民创投

ICO接棒P2P成金融乱象重灾区 利润堪比贩毒

毛振华

2017年09月05日09: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看似“高大上”的区块链峰会被叫停,部分代币从交易所下架,被监管部门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地方已开展清理整顿……曾经风光无限、创造一系列“造富神话”的ICO(首次代币发行),正在成为过街老鼠。

  记者调查发现,监管大棒背后,正是占比相当高的ICO项目打着区块链应用幌子,肆无忌惮疯狂“圈钱”的乱象。“韭菜”一茬接一茬被收割,普通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监管出手,将刺破不断膨胀的市场泡沫,有效治理市场乱象,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ICO频出一夜造富神话

  ICO到底有多火热?在百度戒赌吧,一条帖子标题为“做什么能挣到钱?我现在手里有13万,干什么一天能挣1千?”有网友回复:“来搞区块链项目吧,稳稳一个月30%收益。”其实,处在癫狂中的ICO利润远不止30%,甚至堪比贩毒。

  最近,国内比特币价格一举刷新历史记录,突破每枚3万元人民币大关。据国内三大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之一的火币网数据显示,进入8月以来,比特币单月涨幅高达59%,莱特币涨幅达45.6%,以太坊涨幅达88.2%。

  “比特币价格屡创新高,与ICO监管日益趋紧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火币网首席运营官朱嘉伟说。近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ICO风险警告投资者:这些声称拥有ICO技术的公司,可能存在“拉高出货”和“市场操纵”的两种欺诈可能;国际比特币交易平台bitfinex已经暂停向美国普通消费者提供ICO交易服务;8月初,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同样发布声明称,该机构监管规定,某些代币出售等同于证券发行。

  为规避风险,一些投机性资金开始从ICO项目向比特币、莱特币等市场较为成熟、风险相对较小的数字资产转移。

  ICO究竟为什么能让人如此疯狂?其实,ICO是依托区块链项目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些项目募集的不是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而是比特币或以太坊。而它发行的代币被称为虚拟数字货币,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和流通。

  “ICO其实打的就是IPO的擦边球。”黄金钱包首席研究员肖磊、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等业内人士指出,ICO以区块链世界的IPO自居,和普通IPO销售公司股份不同,ICO销售代币,形式上更类似众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业公司向投资人讲解公司计划,通过兑换代币来筹集资金。

  随着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出现,ICO的门槛进一步降低。通过该平台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创建出一个新的代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业项目井喷,让没有赶上比特币红利的投资者开始把目光转向ICO,进一步推动了ICO的疯狂。

  据报道,一家ICO创业公司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就吸引了超过1.5亿美元,迄今已募集了13亿多美元。不久前,前高盛高频交易员通过ICO项目,短短4天募到5.5万个比特币和31.6万个以太坊,价值2亿多美元,融资速度之快,金额之大轰动一时。

  国内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国外,ICO一夜暴富的神话不断刺激着投资者涌入。被戏称之为“中国比特币首富”的李笑来曾创立一个名为EOS的区块链项目,仅用5天时间就在ICO平台上融到1.85亿美元。7月2日,这一项目在二级市场市值冲到50亿美元。而在前几年,李笑来的公开身份还是新东方的一名教师。

  国内ICO项目量子链发行的代币,不但融资数额巨大,涨幅更是惊人。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云币网数据显示,5月23日量子币上市交易当天最高价格就达到了66.66元,比起3月份众筹的价格2元,一天涨幅达33倍,这也是任何投资项目难以比拟的。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指出,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共计43家。2017年以来,通过上述平台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数达10.5万。而国际相关报告则认为,中国可能有超过两百万人参与过ICO。

  ICO凭借便捷、高效的优势,已经开始挑战传统融资方式。据国外研究公司数据统计,上半年,全球ICO规模超过5.6亿美元,远超通过风险投资(VC)融资筹集的2.95亿美元。由于ICO筹措的主要资产是比特币、以太坊等,导致近半年多来,仅ICO给比特币等市场创造的需求,就足以刺激其价格暴涨。

  乱象扎堆推升金融风险

  由于是新生事物,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全球各国政府针对ICO的监管存在缺位。因此,ICO钻了监管的空子,在疯长的道路上没有一点停歇的迹象。不过,ICO在疯狂的同时,也将风险推至新的高度,甚至已成为乱象扎堆的“重灾区”。

  肖磊直言,ICO看上去是一种以发行虚拟数字货币为手段,而达到融比特币、以太坊为目的的新型直接融资方式。但实际上,这个行业出现了大部分投资者看不懂,监管层也看不懂的情况,这给了一些人“浑水摸鱼”的机会。

  ——项目仅仅通过白皮书描绘概念“圈钱”,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具体应用作为支撑。有投资者称,拿李笑来的EOS项目来说,由于多数投资者并不了解EOS为何物,募集资金用途也不甚明确,甚至称得上是“50亿美元的空气”。

  业内人士吐槽说,其实早期的区块链项目发起人还是很认真的,在项目设计、资金使用和产品研发上都有详细的规划路径,发起ICO项目后投入精力面向投资人路演,甚至开展第三方分析调研。但随着整个市场疯狂起来,现在不少发起人只是在做一个看上去不错的“白皮书”,至于“白皮书”中描绘的种种图景,落地可能性并不大。有的发起人连“白皮书”也省去了,甚至声称“提供了也没多少人能看懂”,令人目瞪口呆。

  记者观察发现,现有ICO项目大都缺乏实质性创新,只是把区块链优点或者特征进行简单重组,再冠以“颠覆传统行业”的大旗。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依然阻挡不了投资者们的追捧。薛洪言说,国内ICO项目筹集资金大多集中在4000万到8000万人民币之间。通过“画饼”轻轻松松就能拿到一笔不受监管的资金,也就难怪会有越来越多区块链创业公司打起了ICO的主意。

  发行代币曾经是区块链最为成功的应用。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发售代币可以激励用户使用他们的服务,同时,公司也收到了相应的投资作为回报,实现双赢。但如果根本没有实际应用存在,ICO项目只是融资,就成了彻头彻尾圈钱的骗局。

  ——多数代币是否具备“去中心化”特征存疑,“庄家”的存在让不少虚拟数字货币价格存在被人为操纵的可能。通常来说,数字货币的取得一种是通过挖矿,另一种是通过“预挖”。尤其是在ICO项目中,大都把未来可能出产的代币总量加以预先划分50%到70%的代币,用于融资、销售,而剩下的部分通常则是由开发团队保留。

  专家担心,在“预挖”模式下,代币很容易失去类似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征。项目发起者手上所拥有的大量货币,通常会占据总量的40%左右,让操控币价变得轻而易举。而且,由于新上的代币“市值”低,可能只要几百万元人民币便能成功做庄。因此,炒币,尤其是这类“山寨币”,“赚钱的都是庄家,其他投资人只是碰‘运气’。”

  ——传销组织伪装ICO项目。近期被公安部门侦破的维卡币传销案,就是利用ICO非法牟利的庞氏骗局。嫌疑人在国内宣传的维卡币没有正规ICO应有的区块链、代码、钱包,代币不停地拆分、增长,国内外监管机构已经对其发出警告。

  迄今为止,恒星币、万福币、中华币,百川币、维卡币、珍宝币、五行币等,均是已经被查获和曝光的数字货币传销案,尚未浮出水面的案情就更多了。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就曾指出,通过ICO进行传销、诈骗等活动,容易导致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

  和P2P火爆时,e租宝们打着P2P的幌子和高额收益率搞“互联网理财”如出一辙,打着ICO幌子行传销之实的传销项目可以给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相比P2P行业当时20%的年化收益率,诱惑性强,危害也更大。

  ——黑客攻击频发,网络安全风险极易引发资金危机。今年7月,在一起国外的网络黑客攻击事件中,超过15万枚以太坊被盗走,价值约3260万美元,涉及多家交易所平台。对ICO众筹项目来说,由于前期精力大都投入项目宣传、数字货币筹集,可能在筹币的技术保管体系略显薄弱,从而使得遭遇黑客攻击。筹集数字货币和对筹币的保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则,将会给平台、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

  对于窃取筹币的黑客来说,一方面,目前全球尚未建立起数字货币的保护机制,导致数字资产出现确权化问题,使得其违法成本极低;另一方面,一些黑客出于破坏性动机,为炫耀自己的技术而对新兴技术进行攻击,并且几乎不会留下痕迹。

  监管趋严 ICO寒冬来临

  针对ICO的种种乱象,国内ICO监管趋严。央行等7部委发文,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业内人士,监管出手是刺破ICO泡沫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9月4日,央行、网信办、工信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公告指出,近期,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

  公告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有关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拒不停止的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以及已完成的代币发行融资项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就当前市场状况而言,绝大多数ICO项目自身并无发展前景,只是数字加密资产市场的暴涨使得ICO逐步沦为投机性工具,很少有投资者在意项目本身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ICO逐步呈现泡沫化趋势。因此,监管大棒可以说正逢其时。当下的问题在于,究竟开展何种有效监管才能找到浑水摸鱼者,同时不至于伤及无辜,而且有利于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过去ICO募款模式完全脱离了监管。加密货币的特性也决定了投资者难以了解资金的真实用途。这就意味着,项目拥有者想要‘坑钱’,有比传统IPO灵活的多的手段。”业界人士坦言,有良心的可以等币值上涨后套现,然后在币值下跌时把同等数量的本金还给投资人;没有良心的完全可以把本金挥霍掉,让代币自生自灭,投资者将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资金腰斩比比皆是,甚至血本无归。

  尽管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富有竞争力的技术,但投资者对ICO项目的盲目追捧显然超越了理智。如果一味让ICO处在监管边缘,既不利于投资者保护,也不利于区块链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肖磊表示,对ICO给予合理恰当的监管意义重大。

  在薛洪言看来,监管出手也是刺破ICO泡沫的有效手段。就区块链创业企业而言,ICO泡沫的破灭虽然会提高融资门槛,降低融资金额,但只有把劣质项目清除出去,真正有前景的项目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对ICO项目的监管应有必要的包容性豁免,而非“一棍子打死”。“监管沙盒”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既能有效监管又鼓励创新。“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监管者在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通过主动合理地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鼓励更多的创新方案积极主动地由想法变成现实。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的双赢局面。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ICO项目涉及网络支付、资产托管、金融交易、数字钱包等广泛领域,这对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监管沙盒”,监管部门在ICO项目发展之初就可介入,全面学习和深入了解ICO项目的技术细节、创新行为和产品特点,提升监管能力,最终建立契合区块链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特性的ICO监管框架。

  此外,网络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已开展ICO的技术团队应建立技术保护机制,确保筹币保管的安全性。应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调试和检查,对系统进行安全维护,防范计算机病毒、网络入侵和攻击破坏等危害网络安全事项或行为。发动整个社区审核复查现有的智能合约,共同探索智能合约编程缺陷的解决方案。

(责编:陈键、赖悦)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