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一碗水饺20年的温度——访“湾仔码头”品牌创始人臧健和

张晶

2017年07月14日09: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提起“湾仔码头”水饺,几乎无人不晓。中国人爱吃水饺,但真正把水饺做成大型产业的,却是一个当年因意外流落到香港的青岛姑娘。她就是臧健和,人称“臧姑娘”。

  从无证摊贩到“水饺皇后”

  1977年,32岁的青岛姑娘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去泰国投奔丈夫,可是发现他已在泰国娶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尊严,臧健和决定毅然离开婆家,辗转到举目无亲的香港。

  当时香港还没开通地铁,人们主要通过坐船往返维港两岸。于是,“打从娘胎里就喜欢吃饺子”的臧健和,自制了一辆木头推车,忐忑地在湾仔码头摆起了水饺摊。

  一段传奇的故事就此展开。从无证小摊贩到建立小工厂、再到占据超市冷柜速冻水饺的大半江山……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湾仔码头”已发展成为港人家喻户晓的品牌,臧健和也被港人誉为“水饺皇后”。

  她到现在还记得第一天摆摊的情景。对于当时的香港人来说,很多人都对北方的水饺没有概念,因为南方的水饺更多的像是大馄饨,馅料也以鱼虾为主。第一个对臧健和的水饺摊表示出兴趣的,是5个穿着校服的学生。他们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东西?臧健和说,是北方的水饺。当臧健和端着5碗热腾腾的水饺递到年轻人面前时,兴奋又惧怕。她担心北方水饺不适合香港市场,更担心母女三人的生计问题。而5个年轻人尝完第一口水饺之后的一句赞叹“好好吃啊!”在臧健和看来,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然而,开张顺利之后还是迎来了来自港人口味的挑战。她发现,大部分来光顾水饺摊的都是北方过来香港谋生的人,而祖籍在广东、福建一带的,还是不接受“厚的像棉被”的水饺皮。在经历了一次顾客的“埋怨”之后,她苦思了三天三夜,如何改良皮子更适合香港口味但又不失北方水饺的特色,如何从白菜猪肉馅的传统水饺出发,开发一些适合南方人喜爱的鲜淡口味……“既然在香港,我就要改良我的水饺方法,做他们爱吃的水饺。”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上护士出身的她特别强调饮食卫生,她的水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慢慢地,摊点前开始排起了长队。

  有顾客建议她给水饺起个名字,她抬头看了下川流不息的湾仔码头,她知道这是她们母女三人在香港命运转折的地方,在这里她收获了大家的信任和喜爱,浓浓的感恩之情让她几乎脱口而出:“就叫‘湾仔码头’吧!”

  一个偶然的机会,臧健和的水饺打动了一位12岁女孩的心。这位日资百货公司老板的女儿对饮食极其挑剔,却一口气吃下了10几个大饺子。精明的日本商人马上意识到,这个水饺不是一般的水饺,一定有发展前景。当他找到臧健和时,没想到她只是在湾仔码头上摆摊的一个小贩。

  初期的谈判并不顺利,因为臧健和一直不肯妥协要把她的水饺被重新包装,当作日资百货的商品来经营。然而,对于水饺口味的偏爱,让这位日本老板无法放弃与臧健和的合作。经过多轮谈判,日方终于同意用“湾仔码头”的牌子,包装上也保留了品牌、电话和地址。随着日资百货在数百家超市的全面铺货,“湾仔码头”水饺在香港很快成为冷冻食品第一品牌。

  “别人都说我有福气,运气好,我不这么看。都在码头上摆摊,有的人连小贩都做不长远。而我就是想做小贩也要做最好的,日本人跟我合作并不是我运气好,而是我的饺子好。”臧健和如是说。

  “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

  作为香港回归后第一批到内地投资的港资企业,从1998年进军内地市场至今,“湾仔码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设生产基地,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占整个品牌的90%左右,销售点遍布全国逾200个城市。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她周围不少生意伙伴和朋友都选择了移民去加拿大或者欧洲,但是臧健和却从未想过要离开。被问到为何如此坚定,直爽的臧健和朗声笑道:“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

  在她看来,饺子是属于全世界华人的文化符号。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一定要吃饺子,当踏入午夜12时,形状像元宝的饺子在滚水中滚起的样子,象征着来年财源滚滚,合家团圆。

  她说,回归前不少人对香港的前途感到担心,但是回归以来20年的实践说明,香港的经济依然很自由,社会也一直保持繁荣稳定,大家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之前移民的朋友,近些年也大多选择回流到香港。

  臧健和的两个女儿,在出国留学毕业后,也纷纷选择了回到香港工作生活。大女儿在帮她打理“湾仔码头”的生意,小女儿则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

  “香港是个国际化城市,自由、开放、安全,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她说。

  臧健和表示,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20年,见证了“湾仔码头”的一步步发展。从700万人到13亿同胞,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庞大的市场潜力,成就了“湾仔码头”的今天。

  1997年,“湾仔码头”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作,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升级了产品标准。回归伊始,臧健和就开始着手于投资内地的计划。

  她说,一定要到内地投资,到家乡投资,要为家乡做事。当时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定要到中国内地投资。

  “我女儿那时也劝我,投资到香港,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但是市场小。投资内地虽然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回本却需要好几年时间。”但情系家乡的臧健和坚持认为,无论回本时间长短,都一定要回内地投资。

  1998年,“湾仔码头”在上海建立冷冻食品合资企业,又马不停蹄地在北京、广州推出手工包制的“湾仔码头”馄饨、水饺和汤圆。经过几年的耕耘,从2002年开始,“湾仔码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水饺市场的销量稳居前列。

  臧健和说,回归以来,港商到内地投资享受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从拿地建厂,到减少各项税收,大量优惠政策为“湾仔码头”进军内地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持。

  对祖国和家乡充满感恩之情的她,也立志要做出质量最好的水饺——公司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质检系统、不断根据国人口味开发营养健康新产品;在内地设工厂时,臧健和还优先雇佣当地下岗职工,为他们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岗位……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这句话说得很对,香港和内地的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臧健和说。

  小水饺里的大智慧:包容、多元、温暖

  “北方人爱吃韭菜猪肉馅的,香港人爱吃带有绿甘蓝馅的,广东人的最爱是带有粟米馅儿的……中国各地人们的口味都不一样,却都钟爱饺子。”臧健和说。

  已年过七旬的“臧姑娘”精神矍铄,说起话来直爽而利落,出门喜欢带上一串白色珍珠项链,再精心涂上粉红色口红。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常年疲累,她年轻时就患上的糖尿病现在愈发严重,眼睛视力下降很多,肾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

  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她依然笑语盈盈,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轻松。“我还是会在家捣鼓饺子啊,我喜欢研究怎么擀皮子最劲道、蔬菜与肉的比例怎样最营养最健康。我最近还打算开发一种新的水饺,把甜嫩的南瓜苗加进去……”

  从1977年到现在,40年如一日,臧健和一直用心钻研如何做出最好吃的水饺。在她看来,水饺总令人想起团圆、温暖、笑脸。

  “小时候,跟着妈妈包饺子给一家人吃;长大了,包饺子给女儿、给朋友;后来,我包给13亿同胞吃,想到大家吃到我们的水饺心理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她说,小小的水饺中蕴藏着大智慧,它最百搭,无论用粟米和虾仁、还是西洋菜和鱼肉……不同的馅料搭配,都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包容性极强。也正是这种多元,让水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而历经坎坷的“水饺皇后”,也在晚年享受着温暖幸福的天伦之乐。其中一个女儿跟她同住,另外一个女儿也住在“一碗汤的距离”以内。两个女儿都已结婚生子,对母亲非常疼爱孝顺。在臧健和家客厅的墙上,挂满了一大家子的各种甜蜜照片,还有一幅女儿送给母亲的画。画中是母女二人相互依偎,画作下面还写着“妈妈,现在你是我的女儿”。介绍这幅画时,臧健和嘴角流露出掩藏不住的幸福:“现在女儿都把我当孩子养哪!”

  包饺子包出上亿资产,臧健和算是第一人。她说,最初就是在香港找工作很困难,又要养活女儿,朋友对我说“卖水饺也挺好的,摆个摊自由自在。身体不好就收摊,身体好就出摊。”这一句话,提醒了我这个梦中人,当时的港人还一时不能接受饺子,我就希望让他们爱上我包的饺子。后来我就开始了卖饺子的生涯,我会从经商角度希望产品更好、渠道更多、受众更广泛,在做大做强产业的过程中,也坚决不会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

  对于现在纷纷涌向创业大潮的年轻人,她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她来说,最拿手的水饺是最踏实的“拳头”。年轻人在创业初期,也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专研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产品。要用心地去做,这样才能够赢得受众的口碑,这才是投资理财的制胜法宝。

  “不投机,不盲目,踏实地干,要有‘拳头’产品。这是创业成功的前提。”臧健和强调。

  对于未来“湾仔码头”的目标,她说,其实在“湾仔码头”创立初期,就希望有朝一日能把饺子这种传统中国美食推向全世界。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个愿望正越来越近。

  “总有一天,中国饺子能和汉堡包、披萨一样成为全世界的美食!”她说。

(责编:陈键、赖悦)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