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玻璃大王”曹德旺赴美建厂缘何引发广泛关注?

李威

2016年12月23日09:12  来源:人民网-人民创投

近日,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中国制造业税负比美国高35%,自己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曹德旺的访谈引了一场关于“曹德旺跑了”的讨论,如何看待中国企业投资海外?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究竟还在不在?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对外投资不是资本外逃

“今天,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通有无,才能彼此共赢。”《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应该把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与不正常的资本外逃现象区分开,“如果动辄给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投资贴上“跑路”的标签,甚至借题发挥,不仅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人民币承受贬值压力的背景下,还容易引发非理性的市场恐慌情绪。”

人民网的评论文章认为,“曹德旺等中国企业家到美国参与“再工业化”进程、获取差额利润,不仅是企业家的正常举动,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壮大、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必然结果。”

“企业向外走是我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与保持国内制造业的繁荣不相矛盾,能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投资,说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提升。”《环球时报》在社评中称,也需要正视制造业企业目前在中国承担的负担太重的现实。“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就可能打击我们的优秀制造业企业的积极性,导致企业资源的真正流失。”

制造业优势不在?

“曹德旺们”戳到了中国经济的软肋。“当大家都玩以钱生钱的游戏,当很多人都去炒房地产,当创业者每天想着用各种手段去“融资”的时候,中国经济事实上被一种歪风邪气左右了。真正做制造业的被嘲笑,而投机取巧赚钱快钱受到了热捧。”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

曹德旺的访谈从企业家的角度触及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劳工成本升高,税收负担过重,落后产能过剩,金融和房地产挤压实体经济……他认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新华社发布的文章认为,以加工组装起步的“中国制造”,在发展初期,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成本优势。但是,在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无论从资源、人力、能源等各方面,成本优势都在降低。制造业所处的阶段尚未有明显的改变,主要依靠低成本获利的“中国制造”,自然对成本的变化非常敏感。

“随着中国经济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其他国家的博弈进入一个微妙阶段。”北京时间发表文章称,“不管美国制造业能不能实现回流,降低中国制造业成本,都是应该去做的。”

但不管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存不存在,都不能继续依靠成本优势面对国际竞争,正如南方网的评论所述,“如果仍旧寄望单纯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投资,这条路将越走越窄。相反,则必须从其他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尤其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下大功夫、真功夫。”

“中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繁荣,创造了发展奇迹,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必然带来阵痛。“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一旦历经阵痛调整好了,就能为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降成本、补短板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一个整体:如果过剩产能问题不解决,也会制约降成本﹔补短板的落脚点,就是优化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人民网评论文章认为,需要重视曹德旺等企业家的感受,并通过改革尽快给出“实惠”,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制度建设的“合成效应”,使企业家们的“综合感受”、“叠加感受”得到提高,而不是仅仅盯住“单一的税收感受”。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也是改革的刀刃所向,需要政府和社会深刻思考,务实解决。”《人民日报》评论中这样说道。

减税降费,关键是落在实处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不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中国要振兴实体经济,必须下大力气为企业减轻负担。最近几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已经看到了企业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并推出了一些减负举措,但并未收到切实的效果。围绕税费征收,一些部门维护既得利益的心态使改革举步维艰。

南方网的评论文章同样认为,今年以来,中央制定的一系列降成本措施,比如全面推进“营改增”,实实在在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但在一些地方,好经却被歪嘴和尚念歪,税收并非按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收缴,而是由税务部门年初定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这就使减负变了味儿。降低企业成本还有很多工作待落实,还有很大空间待挖掘。

《环球时报》认为,实体经济是国家振兴之本,企业家对每一个致力于发展的社会都是关键资源,“美国的实体经济前些年受成本因素的驱动大量转移到海外,最近几年重振制造业成为美国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在减税比断腕还难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为企业减负上和时间赛跑?” 马光远表示。 

PC用户扫码、手机用户长按二维码加“人民创投”公众号

(责编:李威、赖悦)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