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处使,这种在普通人看来“幸福”的难题正是当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在投资渠道匮乏之下,各家银行快速增长的委外资金正大规模地涌向公募基金。争抢银行的委外资金成了各家基金公司重头戏之一。然而,即使是拿到了银行的钱,很多基金公司往往是痛并快乐着。
委外拉升基金规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市场规模较去年年底上升4.82%,较6月底上升10.67%。同时,公募基金资产合计达8.83万亿元,环比上升3057.32亿元,增幅3.59%。而对基金市场规模在第三季度如此快速扩张的原因,很多基金经理并不讳言,是由银行委外资金流入直接推动。
“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的资金流比较充裕。而资产荒的加剧,令银行资金充裕的景象似乎更甚,进而导致银行资产配置的压力凸显。而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则是可以利用银行委外资金做大自身规模的好机会。”某基金公司经理曹启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披着委外资金外衣的定制基金数量暴涨。有基金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发行及成立的基金中,有40%-60%左右的定制基金。近期,新基金发行的步伐更是加快。数据显示,上周在售的新基金数量超过100只,单周在售基金数量维持在历史高位。
“在新基金销售情况并不佳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加码发行新的基金正是受到委外资金大规模流入的刺激。临近年底,基金公司普遍存在冲规模的需求,因此会出现基金发行集中爆发的状况。”曹启煜表示。
从基金类型上看,以委外资金主导的债券型基金,和仓位灵活的灵活配置型基金成新发基金主力,两者合计占比逾六成。统计数据显示,其中灵活配置型基金有35只,占比26.72%;中长期纯债基金有31只,占比23.66%;混合债券型二级债基有16只,占比12.21%。
有基金公司放言,明年将发行五六十只新基金。如果当下行情及政策不变,银行又有大量的委外资金需要配置的话,那么一家基金公司一年发五六十只新产品并非没可能。而基金公司如此放话的底气,则来自于对委外资金后续将不断增加的信心。
明年委外规模将扩容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明年银行委外资金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农银汇理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史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银行的委外资金仍会继续增加,而在市场缺乏好的投资标的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公募基金做资产投资的需求也将继续扩大。”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指出,在明后年高收益老券到期的情况下,高收益资产稀缺程度加剧,委外资金将面临更大的配置压力。此外,随着部分委外投资产品将陆续到期,银行等机构将依据前期运作情况、市场环境以及受托公司情况,再度进行委托机构筛选与资产配置,存量委外资金也将面临重新洗牌。
而对于银行为何选择将大量委外资金投向公募基金,史向明指出:“银行的优势在于有大量的投资者,而就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投研出身的基金可能更具有优势。”格上理财公募研究员杨晓晴认为,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自营投资难度加大,需要寻找稳健收益来源,向公募基金寻求合作成为必然。
抢食还看投资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宏观经济大趋势提供了委外资金持续进入公募的旺盛需求,但监管趋严将成为委外规模扩容的不利因素。近期央行关于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调控需求将进一步规范表外理财业务,从三季度起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表外理财或将放缓,委外投资增速也将随之放缓。
“委外资金大规模持续流入公募基金一定会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未来公募基金申报发行委外定制基金的难度可能会有所加大。”不过,在曹启煜看来,对基金公司而言难的不是委外资金的多少,而是投资产品的开发,“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高收益率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如何研发好的投资产品成为基金公司争抢委外资金的关键”。
如果投资者买了某银行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的理财产品,而银行将这一理财资金委托给某基金公司来做,并付给基金公司一定管理费。如果能做到高于4%的收益,基金公司还可以获得收益分成。然而,目前国内的投资行情中,能找到保证获得4%或5%以上收益率的投资产品并不简单。
通过公募基金投资的委外资金多数流入了债券市场,然而近两年来,债券市场虽然一直处于牛市行情,但是投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呈现步步下滑的态势。“2014年时,债券收益率多数在双位数,2015年则下滑至10%左右,到了2016年债券收益率能达到4%-5%已经算不错了。”曹启煜指出,“未来基金公司获得高收益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史向明表示:“为吸引更多的银行委外资金,基金公司会推出更多组合投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