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创业修行感悟”之二:

成长型公司如何走向“公开市场”

张迪

2016年09月19日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创投

假期里,朋友转发一篇微信文章《挤破头要挂牌新三板,谁料到新三板是创业公司破产的坟墓》,文中提到“企业家挂牌后等待别人‘送钱上门’,可是望穿秋水也听不到半点回音”。

这样的窘境,也是我们开展企业服务业务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初创及成长期企业到底如何理解资本市场的“脾性”?“挂牌新三板”如果不能等同“IPO上市”,企业又当如何理解未来人民币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本期“创业修行感悟”随笔之二,我将围绕成长型公司如何走向“公开市场”、并成为合格“公众公司”,进行一些粗浅讨论。

在谈“公众公司”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新时代直接融资相关的“公开市场”。传统意义上讲,股票市场(A股)即为狭义理解的“公开市场”,随着中国白领阶层全球视野的提升,美股中概股、港股也成为延伸后的中国股票市场。而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主体,依旧是A股,一个仅有2700多家上市公司的交易市场,如果扣除大型国企及传统企业,与经济转型相关的新产业企业很少——这与中国经济体量及充沛金融流动性不匹配。因此,过去很多年,交易策略一直是A股主流,“谈价值投资就输在了起跑线”也不是句笑谈;对A股企业来讲,如果不依托“稀缺牌照”属性把自己做成个产业金融资本,也好像愧对A股提供的高流动性及完善的“市值管理”产业链。

然而,从全世界的资本市场普遍规律上看,中国A股的“高流动性”仍是小概率样本,伴随股权供给逐步提升或人民币投资渠道的拓展,未来收敛的概率很大。

广义上看,中国现阶段的新三板及私募融资市场伴随企业信息透明化及传递便利性,原本私募股权的范畴越来越成为人民币直接融资的“广义公开市场”。

作为一个用心观察的股权/股票销售交易老兵,我动态视角看这几年的交易行为变化:从PE班流行时期的“全民PE热”,到各类资产(地产、艺术品、白酒等)交易所及信托份额化,再到“并购重组市值管理”驱动的A股定向增发……中国资金方通过超强的学习能力及试错勇气,正在迅速走完西方几十年走过的资本市场认知历程。就目前这个时点展望未来,基于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而催生的股权时代正在来临,“股权投资”也将成为资本行为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这个阶段伴随大量私募企业走向“广义公开市场”,股权类资本的供给迅速加大,任何制度红利都将无法对冲供给提升带来的估值下移,“股权繁荣”的表现形式将不是资产价格狂飙,而是资产流动性回归新兴市场平均状态(相对A股大幅降低),经典价值投资回归,市场趋于理性。

对希望享受人民币“股权繁荣”的私募初创及成长型企业来讲,走向“公开市场”成为“公众公司”意味着机遇与挑战;今年以来,新三板市场上的融资冷暖基本折射出了企业行为的资本映像差异,也值得企业家朋友思考与理解。

就成为“公众公司”的机遇而言,教科书及券商投行宣传材料上都有系统总结,但需要摆正立场的是,传统“IPO上市圈钱”的一二级套利老思维需要改变。从科技寺服务的样本企业去总结比较务实的机遇:首先、潜在融资效率在提升(而不是融资本身)。由于金融是个“圈子文化”,如果企业选择知名券商挂牌或资本投资,从而走向“广义公开市场”,未来资金入场的尽调周期及“打探路径”变得容易,好的企业更容易在金融圈“流行起来”。其二、由于“公开市场”的信息透明性,企业业务拓展及被上门求合作的概率大大提升。如科技寺服务的某企业,在海外拓展时自我介绍为“中国纳斯达克的顶层企业”(新三板创新层),海外合作方由于可以确认其不是皮包公司且更容易获取其公开数据而最终促进了业务落地。其三、“公开市场”将股权激励“证券化”,有助于吸引优质人才加盟。总体上来将,由于公司自身变得透明及坦诚,因此对资金、业务及人才的吸引力提升,对企业家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便利。

就成为“公众公司”的挑战而言,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义务”,往往被大家忽略;这种“忽略”也与过去三年的金融流动性牛市相关,“流动性”自身的“价格”没有得到体现。

首先,成为“公众公司”,企业将被证券化为“公众可投资资产”,而不再是私人资产,一些企业行为将通过“公开市场标准”进行定义,而非“大股东随意”,诸如公司内外账、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股东占用公司资金、同业竞争问题、资本金抽逃的可能、研发费用的资本化确认标准等。

其二、“公众公司”意味着更强的“金融监督”,这既有监管部门的审查,也有金融圈子内的口碑。监管力度与流动性是“正相关”逻辑,即越严格资金入场的意愿越强,剩下的问题就是估值。金融圈子的口碑和评价往往是初入资本市场企业所忽视的,“公开市场”意味着所有企业行为及背后逻辑都是可以追溯的,因此企业家必须像“羽毛一样”珍惜自己的资本市场品牌,未来金融机构股权投资一定不会“听故事拍脑袋就投”,公开信息上的增量尽调将是主流路径,企业走向公开市场之后的所有行为、八卦及折射出的背后逻辑、同行评价、金融圈口碑都与企业基本面同等重要,并直接影响未来融资成功与否。

其三、企业家的心态需要更加开放。私募企业阶段,企业家可以仅为自己和家族赚钱;而“公众公司”,意味着企业家要为股东及未来的潜在股东,进行公司治理及基本面经营,这是“广义公开市场”融资的必要前提。

回溯美国硅谷创新企业文化形成的历史,“做全球业务、成为全球化企业”成为硅谷企业有别他国初创企业的显著标签或“志向”,这也意味着硅谷企业在走向 “公众公司”的道路上更加积极,并主动用“全球公开市场”的标准去定义自己的企业行为及资本映像,而这对中国初创及成长期企业有很强借鉴价值。作为科技寺,我们希望通过更加“硅谷气质”的创业生态,协助有国际视野的成长型企业了解未来“广义人民币公开市场”的融资及交易特征,并助力其成为更加优质而全面的“公众公司”。笔者未来还将推出更多有关“公众公司”的特征随笔,科技寺也将围绕“新三板及资本市场认知”推出一系列沙龙及培训,陪伴更多“硅谷精神”的科技企业一同成长。

(作者系创业孵化器科技寺的合伙人)

(责编:胡晓、赖悦)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