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硅谷,不是政府造出来的

许凯

2016年09月19日08:35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近两个月来,关注美国SiliconValley(硅谷)的人们,可能都听说过Rothenberg Ventures(罗森·博格风投)的故事,甚至为它担忧。

  至少从8月中旬以来,这家公司除了律师外的其他员工都已处于无薪休假的状态。媒体的形容是滑至崩溃边缘。

  这曾是家明星公司,2013年初成立时,创始人Mike Rothenberg(麦克·罗森博格)才28岁,已投资了包括SpaceX在内的8家初创企业。

  罗森博格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对初创期公司的小额风投,来获得高额回报。他选择了危机后风投市场刚回暖的时机,又敏锐地发现虚拟现实的市场前景,迅速成为关注焦点。

  太过顺利的开局,往往转折来得就快。Rothenberg Ventures4轮共融资4700万美元,鼎盛期有60余名员工。据说,由于回报太慢,罗森博格又奢侈浪费,公司一下跌落云端。

  最新的进展是,Rothenberg Ventures改了个名字叫Frontier Tech VC。罗森博格写了一封信向有限合伙投资者求援,称将精力放在打理基金而不是回应媒体。他在寻求救命稻草。

  罗森博格还能成功吗?这仍是硅谷关注的话题,却不是本文想着力探讨的方向。罗森博格的故事,在硅谷极为常见,很多人也都是听着这样的故事开始了自己的财富想象。本文更关注的主角则SpaceX们,他们与罗森博格们有着怎样的关联。

  在上周探讨iPhone7的市场前景时,笔者曾有预谋地提到了“资本对创新的正向激励”这个判断,为的是给本文留下伏笔。苹果是硅谷中的老大,2015年的利润占硅谷150家上市公司整体利润的40%。

  风投对SpaceX们的激励作用,自二战后就屡屡得以证实。还以硅谷为例,2002年到2013年,每年的风投资金都超过100亿美元,2014年激增到160亿美元。

  硅谷的吸金量,占了美国风投资金的四成。风投这种来自民间的资金投入方式,很好地刺激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像Rothenberg Ventures这样的公司,在硅谷活跃着很多。他们的作用是激励那些独到的发明和创新被拿到硅谷碰运气。

  如果你以为是风投造就了美国领先全球的高科技成果,那就陷入了误区。风投这样的私人资本形式,只是美国高科技发展中的一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市场配置资源的科技创新方式占据主流,私人资本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改变,因为竞争者的冲击。强势的竞争者是德国和日本,他们的策略是政府主导。上世纪70到80年代,美国都在为应对挑战寻求新方向。罗默、卢卡斯的内生增长理论,不失时机地送来了“枕头”。

  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有了更明确的判断——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R&D(研究与开发)是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来源。该判断牛在,经济能够不依靠外力而实现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决定性因素。

  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一旦确定,行为就相对简单了。美国政府的选择是,创建科技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基础,以产业政策为依托,以直接的R&D资本投入和间接的税收优惠为手段。R&D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政府把钱给学术机构,把税收政策给企业,而企业则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成果转化。这一制度创新模式如今已为世界所熟知,其核心仍是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对创新进行正向激励。

  说到这里,理解下面这个判断就相对容易些:硅谷从来不是政府创造出来的,但没有政府,硅谷也无从实现。

  这个判断不是笔者说的,说这句话的人就包括《硅谷百年史》的作者Piero Scaruffi。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想表达的还有另外一个话题:硅谷做的不是发明,而是创新。

  投资者是后来才到的。Rothenberg Ventures不可能自己先发明然后再开发市场。这并不影响资本与创新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的事实。因为,即使它倒了,还有更多Rothenberg Ventures会站起来。

  然而,富有危机意识的美国媒体,突然发现了一个来自外部的新竞争者。据说,这个竞争者的故事“越来越清晰”。

  (作者系本报总编辑助理)

(责编:胡晓、陈键)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