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创新突破尤需“六次产业理论”

张来武

2016年09月19日08:34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东方IC 图

  第六产业是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日本农业收入问题而提出的名词。因为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就称之为第六产业。今村奈良臣提出的第六产业对日本的产业政策起到作用,对日本的农民收入提高有所贡献,但当时没有互联网 ,更没有文化创意 ,因此不是真正经济学理论意义下的第六产业,更没有系统的六次产业理论。

  构建六次产业理论,在原有的一、二、三产的基础上,有必要做实第四产业、第五产业和第六产业。第四产业就是互联网 ,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创意 ,第六产业则是一二三产业综合再融合。

  过去30多年间,中国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在当前宏观经济转折的重要时期,创新应该被重新审视。

  当代中国的发展受困于原有的经济理论框架。现实和学说上的种种挑战,预示着从传统经济学走向创新经济学、从三次产业理论走向六次产业理论成为大势所趋。

  四种创新类型

  创新理论目前最先进的是“三螺旋理论”,即创新是由科学、技术以及市场应用这三个“螺旋桨”在一起融合,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在创新这一复杂的系统中,“三重螺旋”通过不断运算和融合形成了创新。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下,创新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基于工程学的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基于科学的创新;效益全能型创新。

  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创新是基于工程学的创新,中国在高铁、风电、电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同样在基于工程学创新中,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却很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来,但凡是政府买单,或者全局共同买单不需要市场细分时,我们都做得不错。然而,一进入工程学的创新系统,像汽车产业这样需要市场倒逼机制的,却做得很差。

  再来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其实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差。以网络服务业为例,世界上十大网络企业中,中国占有四名(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没有一家是国企。不过,这些互联网企业能否解决以客户为中心的问题,能否解决与世界融合的问题,依然存疑,毕竟网络信息化需要更多的融合开放创新。

  最让人担忧的是基于科学的创新,这也是我们重大的弱点。事实上,中国在创新理论中从来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基于科学的创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更不懂如何扫除阻碍科学成为创新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有来自体制性、机制性的因素,还有对人才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障碍性因素。基于科学的创新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知识,是科学。而这方面我们显得“资源紧缺”,这也是我们在这方面创新做得不好的重要原因。

  关于效益全能型创新,这是在前三种螺旋创新基础之上的系统经营,也就是说将各种要素系统性地进行有效组合。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加州学习,尤其是学习美国人这么多年来,用合作博弈进行的一些市场设计。美国人取得了从诺贝尔奖的成功,到一系列实践操作的成功,依靠的便是合作博弈。

  实际上,合作博弈并不容易,而因没有合作博弈造成的困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如果不讲究合作博弈的方法论,政府制定社会服从,这在人文社会治理的系统论中是最落后的。

  六次产业理论

  从创新理论工具来看,我国早就研究出世界最先进的三螺旋理论。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30多年来创新的成与败,以及中国创新的潜力所在和未来努力方向。

  当代中国的发展受困于原有的经济理论框架。无论是自由经济学还是古典经济学,都是以三次产业理论为主要理论。尽管三次产业理论在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那是人类从农业经济社会走向工业经济社会时期的产物,所以只是局限于农业、工业及服务业。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期。这不仅需要产业分工、产业规律的研究,更需要产业综合的研究。然而,传统的三次产业理论是一种相对“粗糙”的划分。按照那套理论,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服务业。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行业的出现,已超出了原有的三次产业理论的解释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相应地要求在主流经济学领域从传统的经济学走向创新经济学,在产业理论领域则促成三次产业理论走向六次产业理论。

  那么,什么是六次产业理论?

  先要构建六次产业理论,在原有的一、二、三产的基础上,有必要做实第四产业、第五产业和第六产业。第四产业就是互联网 ,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创意 ,第六产业则是一二三产业综合再融合。“ ”是公理化系统中的运算符号,可以代表世界上任何运算规则,而“+”通常只代表简单的运算。用文学语言来表达,“ ”就是融合;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叫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六次产业理论最重视的是产业融合和系统经营,而三次产业理论分裂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六次产业理论不仅考虑产品及服务经营,而且更加重视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的系统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因此,这个理论方法给食品安全、医疗养老等问题找到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智库力量推动

  当前的新经济必须在第四产业的互联网 和第五产业的文化创新中运行才能诞生。而第五产业必须通过智慧、科学、艺术、管理学系统的策划,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成为第六产业。

  当然,第六产业一定要去市场上建,变成可投资的、可就业的、可产生效益的产业。

  六次产业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上应该是颠覆性的一个理论体系,在我们的创新实践中是极具操作性,假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人财物全世界都已经花了巨大的投入,并且这些产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高度认可,那么我们要做的是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系统经营,产生新的利益。

  对六次产业理论做攻坚,关键是社会资本,最活跃的概念是人力资本。在六次产业理论中,需要第五产业系统的策划、设计,对一二三产整体融合策划能力的设计,这是智库的力量。中国需要真正的智库,来推动产业创新,而不是靠文件来推动。中国现在系统性误差、系统性问题需要系统性策划、系统性解决。没有智库,靠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是很难决策的,也缺乏科学基础和系统的力量。其中,智库的体制、机制很重要,关键是智库的精神,这是中国所稀缺的。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六次产业理论是方法论,六次产业理论体系中没有等级、没有权威,所有要素的价值都在这个系统中共享,任何一个要素价值如果没有别的要素价值相配合就不成为一个体系,也很难实现商业利益。所以它承认任何要素的价值,但关键是这些要素价值怎么博弈,这些主题价值怎么博弈。如果设计成合作博弈,就可能达到最高效果,相反,任何设计不管有多权威,带来的是消极对抗、不合作,这个体系就完蛋。

  (作者系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本文由本报记者赵怡雯根据其在复旦大学和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加州创新对话”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责编:胡晓、陈键)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