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上海工业互联网计划五大关键词

夏妍

2016年09月12日08:17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柏可林 摄

  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抓手。

  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下称“《工业互联网计划》”),到2018年,打造3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培育300个创新发展应用项目。

  联系8月底出炉的《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下称“《上海‘十三五’规划》”),虽然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强点,但上海对工业制造业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

  转型升级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面临怎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国际金融报》记者邀请多位学者以及企业家,共同讨论上海的工业转型升级之路。

  关键词:目标

  据悉,《工业互联网计划》指出,工业互联网融合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使用现有的传感器数据、机器对机器(M2M)通信以及自动化技术,对工业制造进行改造升级。

  为何选择此时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汤蕴懿博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底线是25%,上海各界对“制造业”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大。

  “这也是当前全球城市经济振兴的普遍趋势。在全球制造业创新竞争、抢占世界制高点的背景下,各国提出了‘再工业’、‘工业4.0’、工业振兴计划等战略。”汤蕴懿指出,上海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大城市,如果制造业发展落后于第三产业的趋势持续扩大,不仅制造业得不到发展,服务业“空心化”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同时,正略咨询合伙人叶蔚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制造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新形势下,上海制造业必须紧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提振发展信心,明确思路举措,加快构筑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何在?

  汤蕴懿认为,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在于提升工业效率,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达到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洁且更经济的效应。

  “上海如何利用好工业传统优势和服务业新兴优势,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是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互联网的提出,为上海实现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发展思路。”汤蕴懿认为,在工业4.0驱动的新型协同制造模式下,制造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集中控制生产,不再单独从事设计与研发,或者单独的生产与制造,抑或是单独的营销与服务,而是从用户需求开始,到接受产品订单、寻求合作生产、采购原材料或零部件、共同进行产品设计、生产组装,整个环节都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大规模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大而全”的规模化生产将被“小而精”的价值链生产取代。

  关键词:痛点

  上海推动工业互联网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一位不具名的专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是否能真正的实现《工业互联网计划》中的目标,主要在于目前上海工业制造业自身发展状况,以及上海这片发展土壤上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再多的政策规划,都没有太多的作用”。

  数据显示,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处于中下游。全球100个著名城市及54个代表性都市产业作为样本,上海制造业全球竞争地位不高——总指数得分0.449,排名全球第45位。

  汤蕴懿强调,上海制造业整体上还未形成清晰的行业竞争战略,“同时,上海制造业贸易产品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重点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深度不够,提升全球价值链缺乏核心动力”。

  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面对的,是产业发展自身的痛点。

  正略咨询顾问陈修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上海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很明显,关键的核心技术严重缺失,“一方面是本身创新能力不足,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还存在产学研用脱节的现象”。

  陈修龙告诉记者,上海制造业,知名品牌企业数量不多,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水平严重滞后于规模的增长,“集成电路需要大规模进口,汽车发动机基本靠进口,工业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伺服电机依赖国外技术”。

  此外,产能过剩的问题,正困扰着上海传统工业的发展。

  陈修龙告诉记者,上海在做一个高难度的结构调整,“7个战略新兴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政府补贴哪个环节,那个产业链环节的产能就扎堆。很多的运用需求端无人去做,这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没有需求了”。

  汤蕴懿也指出,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上海制造业正处于转型“真空期”,原六个重点行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日显乏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外部“双重积压”,无法形成新的经济支柱。上海制造业主体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时期规模生产的惯性依然严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一是过于依赖政府,市场发育不足;二是技术过于依赖外资,创新能级不强;三是过于依赖国资,民营企业激励不够”。

  关键词:信息化

  攻克上海制造业“痛点”,成为制造业转型成功的关键。

  一直以来,曙光公司总裁历军与传统工业制造业领域合作密切,基于帮助传统工业转型的丰富经验,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传统制造业的普遍问题在于有资源但是缺乏技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痛点在于信息化,传统制造业面对转型,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只能沿袭过去的老套路,先建厂后市场,先扩产能,再找客户。然而,在数据爆炸的年代,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结合,老一套的运营方式正在变化,而且必须变。工业转型升级同样如此”。

  历军的观点,契合了《工业互联网计划》中对工业互联网推动的提议。他还认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要信息化、智能化,“以高性能计算为例,从推动制造业转型的角度出发,我所说的高性能计算绝不单纯追求‘高性能’,而是要做到‘用户定义’,面向应用层进行高性能计算系统设计,让高性能计算机更好用,应用面更广,从而能更好地投入到市场中,成为传统工业升级的重要后盾”。

  历军说,十年前IT系统基本上是帮助企业来支撑业务流程,比如说支撑ERP系统、供应链系统。“以汽车行业为例,过去整个供应链内部的支撑是由IT系统来提供的。但是现在,企业信息化更多地帮助企业来重新塑造它的商业的流程,从客户方收集数据,从而创造一个新的产品,在后台再生产”。

  针对《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企业信息化投入比重增加,历军指出,如今所谓的制造业、金融企业等都将大量融入信息化的部分,未来,或许每一个企业都可以被称为IT企业,因为信息化将会是企业的根本,像科技金融、科技教育、科技媒体这种概念会越来越多,所有类型的行业都将经历数字化转型。

  叶蔚表示,目前,上海制造业应该充分利用世界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并积极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

  “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叶蔚指出,制造业创新能力也很关键,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三个链条(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结合和互动;完善科技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产业的桥梁和通道建设。

  关键词:高精尖

  针对上海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工业互联网的切入口在哪些方面呢?

  叶蔚认为,工业信息化大数据不能少,而上海的传统工业做“高精尖”会更有优势。

  他告诉记者,上海传统制造强项,也是上海制造业大头的汽车、钢铁、化工、船舶、都市产业等,“十三五”期间都将着力进行改造提升,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如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如汽车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自主品牌新车型,突破驱动电机、汽车电子、智能控制等‘三电’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产值6000亿元;钢铁产业,提升优化精品钢材和制造智能化水平,实现产值1100亿元。”叶蔚指出,此外化工产业向高端精细化工发展,船舶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船舶产业基地,都市产业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国际时尚之都和设计之都。

  汤蕴懿则认为,上海凭借实体经济高度发达、大型高端企业云集、基础产业体系完备、各类生产性要素禀赋充足、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等优势,极有可能成为新型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企业首选的聚集地,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成为下一阶段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上海较高的城市消费能力、上海消费者乐于尝试新产品、新事物、新模式,这些为新型消费制成品发展提供市场,为互联网制造业的产品创新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中小企

  工业转型发展中,中小型制造业如何借势实现成长呢?。

  上海海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倪加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由于公司为传统制造业提供环保配套工作,部分是新兴制造业,另一部分和传统工业接轨。在发展过程中,他能感受到,传统制造业的研发力量方面有所欠缺,“从我们自身发展来看,因为一些准入门槛问题,导致中小型企业在资源平台分享方面处于弱势”。

  倪加明认为,政府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并不够,大部分的资源平台都掌握在大型制造业的手中,这对于中小型新兴产业发展来说,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倪加明表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上海市政府需要对制造业进行必要的宏观指导、宏观调节、宏观监督和宏观管理,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制定合理的细分化的政策来引导中小制造业协调健康发展。

  “上海这片土壤上发展新兴制造业的环境是非常好,人才市场因素都很健全。”上海东古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政道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地价上升、人工费用涨价,制造业发展成本增加迅速,“无人机是属于先进制造业,我们不缺技术,可是我们缺研发的场地,高额的用地成本让中小型企业发展压力倍增”。

  他表示,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过份依赖政府政策,但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等,应该有具体的规划落实到哪个点,而不是只有一个大方向的框架。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制造企业、出口制造行业和高科技制造业,当地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给中小企制造业未来更大的发展平台。

(责编:陈键、胡晓)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