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次贷危机源于房地产,最终引发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和金融构架的信任危机,并在全世界持续蔓延起对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信心的危机。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还是美国的“08式梦魇”,都极具镜鉴意义。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201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在美国经济十分高涨的2006年底,小布什总统召集他的经济顾问团队在戴维营讨论经济形势。他发言的主题是危机防范,“我相信我们即将面临一场风暴”。当时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也认为,“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危机何时到来,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引起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关注的是,房地产着了魔似地“持续高烧”。
进入2007年,美联储的一项“专业分析报告”显示,民众和经济学家都信心满满,认为衰退不大可能发生,经济仍会缓慢增长,发生严重衰退的概率为零。然而,2007年底,麻烦就来了,先是住房止赎率大幅攀升1倍,全美抵押贷款机构连环雷引爆,信贷市场风雨飘摇。2008年9月,股市崩盘,20多个交易日跌去了30%。雷曼兄弟首先开启破产模式,这就像在干燥的森林里丢了个烟头,成为全面危机的导火索。金融危机突然降临,它果然源于那一片超级繁荣的领域——房地产。
危机过去8年了,仍让人心有余悸。此次危机的本质是一次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真空与监管套利并存而诱发的危机。在房地产市场沸腾的时候,各种不受监管的骗子贷款、衍生品呈现指数级增长,整个金融体系被高杠杆绑架。危机爆发后,那些谁都看不懂的次级贷款证券化衍生品CDO(担保债务凭证)把欧洲皇室、中东石油大亨和众多普通投资者拖入泥淖。
在房地产的美国梦中,商业银行异化为投资银行,“太多的贷款既不审慎也不负责,所有人追求的都只是当期利润”。中介机构更不负责,“即使一种衍生品证券是一群牛设计的,穆迪也愿意给它评个3A。有些情况下,一些评级机构甚至还会协助发行者操控评估结果”。美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里,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叫嚷着要买美国地产证券化产品,似乎那是全世界的“保险箱”。这个不透明的“柠檬市场”里信息极不对称,产品推销员夸大收益和安全性,隐瞒了设计复杂的金融产品中暗藏的风险,使投资者缺乏对潜在风险的认知。
当俄亥俄州的人还不起次级抵押贷款时,德国的一家银行立马陷入困境,甚至远在北欧挪威的小镇都能感到刺骨的寒冷。因为北欧国家的养老金机构在市场沸腾时大量买进了评级“高度安全”但最终可疑的与次级贷相关的票据。狼吞虎咽的时候以为是蜜糖,最后才发现是砒霜。
金融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管道型系统,每个市场都是系统中相互关联的转轴和齿轮,当一个市场发生险情和危机,会迅速传导到相关市场,并对危机强化起到关键作用,这种病毒式和管道化传播也是金融体系致命的脆弱性所在。当房地产最终失控,超出绝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时,市场必然崩塌。泡沫发酵到极致,最终会危害社会和整个经济体。
2008年的次贷危机源于房地产,最终引发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和金融构架的信任危机,并在全世界持续蔓延起对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信心的危机。回首往昔,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还是美国的“08式梦魇”,都极具镜鉴意义。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的金融体系,但房地产资本主义(房地产由资本来主导)最终让华尔街闪电般崩溃。如果把全球的信用配置比做血液流动,那些曾经“最信得过的资产”就是其中的主动脉,而有毒资产的管道化扩散所引起的恐慌和信心丧失,则造成了这条主动脉的严重血栓。再强大的国家,面对曾经的大水漫灌、房价癫狂、醉生梦死的非理性疯狂后的普遍清算,没有神授的权利可以摆脱这场宿命般的噩梦。
借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一句名言:“可能出错的事情和完全不可能出错的事情之间的主要判别在于,一旦完全不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出错了,这个错误往往无法挽回或者根本无法补救。”山高谷深,市场非理性繁荣造就的刚性泡沫一旦破灭,对金融体系的灾难性伤害将是炉心熔毁式的。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