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你还信“随便买一定赚”的刚性兑付?

汪圣芬

2016年08月29日08:27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提起刚性兑付,你脑海里浮现的是“随便买、随便赚、蒙起两眼做买卖”,还是“纸面富贵黄粱梦,索求无门一声叹”?

  中国投资人一向勇于为己争取“保证兑付收益”,君不见楼盘降价砸售楼处、欠钱不还拉白布条、股市不涨堵证监会、理财产品亏霸占银行柜台抗议的现象比比皆是。

  声讨“刚性兑付”案例层出不穷,究竟是“中国式投资”独有的理直气壮,还是助长了债务危机,酿成投资市场之痛?且听诺亚财富分析。

  成“中国式常态”

  刚性兑付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债券市场。众所周知,债券是一种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强、回报优于银行存款的固定收益工具。国内的企业债发行初期,实行审批制,即政府把控着谁有资格发,以及用怎样的利率发。政府的审批与筛选,无异给投资者传递了一个信号:被批准发行的债券,就像是被政府信用所担保。

  演变到后来,但凡银行理财、信用债券、信托产品等市场上各式金融产品,都带有这一“潜规则”。刚性兑付成了市场常态,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式常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的高徒朱宁教授在《刚性泡沫:The Guaranteed Bubble》书中提到,由于中国政府会对市场发行品种提供隐性担保,或者提供这种隐性担保的资源,这使得投资人认为,相信政府、相信监管机构、相信银行和任何金融投资产品的发行(售)者,因为他们绝对会为自己的投资风险负责。

  然而,这种隐性担保导致了更多的杠杆泡沫(Guaranteed Bubble),继而扭曲了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让资本配置变得无效而扭曲。简单讲,就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被人当成了耳边风。判断是否投资时,大家并不会对产品的违约风险和流动风险做出综合考虑;而是去盲目疯抢那些评级差但收益高的品种,让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资产质量高、收益相对较低的产品,被排挤出了市场。

  酿成债务通缩陷阱

  目前产能过剩、杠杆过高是国内经济最大痛点。前些时候,IMF也发出警告,中国高达19万亿的影子银行信贷(shadow credit)产品,有一半以上存在加速违约和亏损风险,是爆发不稳定因素及债务危机的隐忧。

  如果过往GDP增长导向,是诱使政府部门成为债务率上升的推手,那么普遍存在于隐性担保下的“刚兑预期”,就是在信贷刺激下,助长投资人面临“超警戒线杠杆”仍无动于衷,资金源源不绝涌入各类资产,最后导致“非理性繁荣泡沫”出现。

  实际上,随着产能过剩和泡沫兴起,“优质资产”必然越来越少,回报率下降后,之前预期的“无风险收益”根本无法兑现,但为了支应高收益的承诺,投机融资应运而生,铤而走险的结果是市场上一个个“庞氏骗局”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受此影响,正常经营的实体企业,取得资金的难度也在加大,甚至被迫采取过度举债方式,依赖新的融资贷款来偿还现有债务,从而形成了流动性紧缩后的“过度负债”陷阱。长此以往,金融资产质量将持续恶化,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贷款也被推高,最终使更多的信贷风险被暴露出来。接下来几年,将连续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推迟还债或债务违约。

  这是刚性兑付与隐性担保下,过度杠杆化的弊端,它们终将成为经济放缓后,加速风险恶化的敞口,同时,让所有无辜的投资人一起买单。

  回归风险定价的金融核心

  所以“随便买、一定赚”并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不顾产品的优劣,蒙起两眼做买卖,之后还要求不理性的刚性兑付,用大白话讲就属于盲目投资。

  现在,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刚性兑付”是一大元凶。在不理性的“刚兑”预期下,发债主体的经营情况、还债能力显得不那么重要,跟优质公司、龙头企业发行的债券利率也没有太大差别,因为风险较高的发债主体,不需要提高利率成本,也可以与好的企业一样,融到相同资金。

  此时,“无风险收益率”就会从国债收益率,被提升到信用债券,甚至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这使得央妈货币放水,也难以有效传递到实体经济,但可能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与违约事件。近期某公司债遭疯抢,获超百倍认购,就是市场对于无风险收益率的盲目追逐。

  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让能够承受风险的人,去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实现与其风险匹配的合理收益。今年上半年,国内债券市场已经发生18家债券发行主体的违约事件,涉及债券数量36只,本金超过200亿元,惯于“刚性兑付”的中国市场才刚刚警觉;随着去产能、去杠杆不如预期。未来一段时间,违约有可能真的成为常态,投资人是否真的需要付出高额学费,受过伤、肉痛,吃了巨亏、才明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真正道理?

  (作者单位系诺亚财富品牌市场中心)

(责编:陈键、赖悦)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