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多家企业科创板之路一波三折 中介机构需做好首道“把关人” 本周,科创板股票交易进入第四周,28家科创板企业已亮相市场并平稳运行,公司上市节奏逐步进入常态化。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截至8月13日,已有5家企业主动撤单终止上市申请,告别科创板。 在科创板申报企业的背后,中介机构的动态也备受关注。此前,科创板首例保荐人违规操作一事将保荐机构中金公司推上舆论风口。科创板注册制把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实现交给发行人,但并非不审不核。注册制下,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的职责需进一步强化,做好科创板“把关人”。 多家企业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科创板的提速推进,使得不少企业“心向往之”,然而部分申请企业和中介机构却略显“浮躁”,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4月13日,《证券市场红周刊》刊发了《交控科技“带病”冲刺科创板,诸多财务数据真实性不足》一文,详细分析了交控科技经营数据、管理层分析等信息中可能存在的虚假问题。5月21日,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保荐代表人万久清、莫鹏违规改动招股说明书、审核问询函等注册申请相关文件被证监会与上交所双双开出罚单,这恰好佐证了《红周刊》此前文章对交控科技申报材料的质疑。交控科技保荐人被科创板“首罚”,IPO一度陷入命悬一线的境地。最终交控科技通过三轮审核问询,在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披要求三点上符合规定,成功过会。 7月8日,木瓜移撤回发行上市的申请,审核状态更新为“终止”。步其后尘的是和舰芯片、诺康达医药科技、海天瑞声和贝斯达,分别于7月23日、7月24日、7月26日与8月7日主动撤回材料终止IPO申请审核。其实,对于部分主动撤单的企业,早在其申报科创板之时便曾遭到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今年4月,《每日经济新闻》连发多篇报道质疑木瓜移动的信息披露及业务模式。木瓜移动科创板招股书缺少对风险提示和业务变迁等关键信息的披露,且其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也备受质疑,一边是大数据公司,一边是广告代理撑起的营收,这家企业的核心业务模式令人迷惑。 在首批受理的9家科创板企业中,和舰芯片是唯一一家亏损企业,连续三年亏损,其在行业内赚钱的能力备受投资者关注。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半导体制造十大企业销售榜中,和舰芯片位于第八位,其市场占有率仅为2.32%。以排名第二的中芯国际财报为例,2016-2018年它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2.08亿元、27.91亿元、17.88亿元。同期和舰芯片研发支出分别为1.88亿元、2.9亿元、3.86亿元,虽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远远低于中芯国际。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行业,和舰芯片在市场占有率及研发投入上仍存在不足,无法建立自己的市场安全壁垒。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没有那么多,不像主板一样需要排队,所以说对企业来讲上市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科创板上市的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教授表示,“科创板企业撤销申请并不像主板一样有再次申请的时间限制,因此对于公司本身来讲,等到条件更为完备、时机更为成熟的时候再来科创板申请上市会更好一些。” 除这些主动撤单企业外,还有一些正处于科创板上市之路的企业遭到质疑。 今年三月,某财经网站一篇名为《武汉科前财务数据存疑:与大客户数据相差28倍》的文章质疑特宝生物采购与现金支出不匹配,且存货数据存较大差异。对于媒体质疑的部分,特宝生物一一进行回复,并出具了关于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财务报表差异的审核报告。目前,特宝生物由于需要补充更新财报而中止审核。在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能否在众多申报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过会让投资者拭目以待。 媒体和市场的质疑之声能够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好信息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创板发行审核的公开透明化带来积极影响。 注册制并非不审不核 企业退出IPO的背后,是上交所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多轮问询。问询围绕相关企业的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等可能影响发行人独立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形、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一致性、可理解性等事项,保证科创版的公正和质量。 科创版设立的初心是为了服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增强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试点注册制可以降低融资的成本,解决创新企业技术研发中投入高、周期长的问题。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科创板要坚守定位,落实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早在今年3月,上交所就已强调过,注册制不是不审不核,也不是只做形式审核,如果出现不符合条件的情形,将依法依规行使否决权。如果发现重大违法违规情形,必要时启动现场检查。 “科创板IPO,确实是效率高、速度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相应的细化的、具体的、可执行的规则,也不意味着其标准低、把关松。换句话说,企业若抱有侥幸心理,想蹭科创板热度,而自己的企业的规范性、持续经营能力、科创定位等等存在问题,则无论是自身判断还是保荐机构方都可能认为是无法通过IPO的。”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认为,“企业主动终止审核,也是为自己留一个退路。” 交易所问询并不是IPO的第一关。企业在科创板申请上市的过程中,中介机构实质上是企业上市的第一个把关人。 中介机构责任重大 “科创板有别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注册制。在核准制下,实际上是由证监会、发审委来履行审核的职责,相当于为申请上市的企业背书。而在注册制下,对上市公司审核的责任很大程度上由中介机构来把关完成的,和核准制相比,中介机构的职责大大的强化了。”韩复龄教授表示,“与主板相比,科创板注册制没有较高盈利的要求,但对企业的成长性、科技含量是有要求的,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需要中介机构来把关公司的财务状况、成长性、真实性、可靠性等等。”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当前处于一个严监管的环境,科创板IPO的监管应该是更为严格,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都应该尽好自己的职责。企业终止IPO,说明在某些环节上不符合上市要求和条件,因此从源头上把关非常重要。” 保荐机构在中介机构中的责任尤其重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对保荐人的责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保荐人应当严格遵守依法制定的业务规则和行业自律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对发行上市申请文件进行全面核查验证,就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进行专业判断,涉及企业是否符合相关行业范围、是否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是否具有较强成长性等事项,审慎作出推荐决定,并就其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出具专项意见等。 这些被今年3月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上交所主办的保荐人培训班总结为“六不要”:不要简单对照行业清单来推荐企业;不要简单对照上市条件来推荐企业;不要抱着闯关的心态;不要降低标准来推荐企业;不要追求保荐数量;不要降低保荐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着财务把关人的责任。中喜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王乐刚在接受《中国会计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审计或评估把关不严、信息披露有误,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严格遵守上市财务标准,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审计和评估,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律师事务所应严格把控好法律法规的红线,确保中介机构和发行人的一切行为都合法合规,充当“监督人”的角色,对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做出公正的判断,提高信息披露的合规水平。 付立春表示,无论是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律师事务所,都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原来的通道角色转变为一个专业的市场机构,肩负着把关这种更为主要的责任。
重拳整治互联网音频行业,彻底踩熄问题内容复燃死灰 近日,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首批依法依规对吱呀、Soul、语玩、一说FM等26款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淫秽色情内容的违法违规音频平台,分别采取了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阶梯处罚,对音频行业进行全面集中整治。 互联网问题音频内容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广为关注。去年,“红花会”组合成员PGone演唱的一首《圣诞夜》,因歌词含不良信息,被共青团中央、新华社、中国妇女报等官方微博点名批评“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妇女”。人民日报点评PGone歌词风波时指出:“鼓励年轻人表达青春热血是‘freestyle’的题中之义,但宣扬恶俗与暴力绝不在其列。” 今年6月14日、6月20日,人民网创投频道刊发的《色情、暴力歌曲屡禁不止,互联网音乐平台该当何“罪”》、《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污垢”难扫 期待市场监管动真格见实效》两篇文章披露,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虾米音乐、网易云音乐均存在低俗歌曲,这些音乐平台分属腾讯系、阿里系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 事实上,这几年监管部门对问题音乐进行过多轮治理。比如2018年下半年,多家音乐网站被点名,各平台下线涉嫌违规网络音乐产品4664首。 但遗憾的是,部分音乐平台表现出我行我素、敷衍搪塞的架势,监管来了,追随大家下架问题歌曲,严管过后,“凡心”再起。 音乐平台对内容有审核义务,他们在上架问题音乐的时候,难道真不知情?非也!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是明知故犯,比如网易云音乐上Sharon Van Etten的《Magic Chords》MV,几名男女全身裸露漂浮在水面上,甚至打上“独家”标签。网友调侃地说,“这不是看MV,而是看AV”。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无论如何,道德底线、法律红线不能失守,一旦越界,企业声誉和财富将毁于一旦,对社会的恶劣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坚持标本兼治、管建并举,在进行集中整治的同时,推动音频平台企业规范发展。音频行业的全面治理,带来的是市场繁荣,带来的是更好的用户体验。 净化音乐市场,同样离不开平台方的自我管理。阿里、腾讯和网易等巨头,都是从小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又通过资本扩张,形成各自互联网帝国,对于社会反映的问题,应该痛定思痛,三省其身。平台越大,责任越大,犹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否则追悔莫及。 我们期待,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拳整治,企业、协会和政府等社会各界能够协同行动,一盯到底,久久为功,彻底踩灭问题内容的复燃死灰,使互联网音乐平台成为丰富中国先进文化的增量因素。
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污垢”难扫 期待市场监管动真格见实效 2019年6月14日,人民网创投频道刊发的《色情、暴力歌曲屡禁不止,互联网音乐平台该当何“罪”》一文披露,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和QQ音乐平台上,不少歌曲含有暴力、色情、教唆犯罪等内容。2015年文化部集中排查的120首内容违规歌曲,部分依旧没有下架。 从报道反映出的问题来看,音乐平台与问题音乐之所以有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牵绊,从而表现出对监管的不尊重、不重视。面对部分音乐平台的敷衍塞责与不作为,建议监管机构果断出手,严惩典型,斩断利益链条,为在线音乐市场营造清朗晴空。 对于问题音乐的判定、监管并非无据可依。《互联网文化暂行管理条例》早就明确了违规内容的十个详细标准。这几年,相关监管部门对问题音乐进行过多轮治理。比如去年下半年,多家音乐网站被点名,各平台下线涉嫌违规网络音乐产品4664首。 互联网周刊联合eNet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度音乐APP排行榜显示,国内前五名大型音乐平台分别是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 这些音乐平台分属阿里系、腾讯系和网易互联网巨头。在互联网巨头和资本加持下,音乐平台获得快速成长,但在内容管理层面,色情、暴力歌曲的存在为人所诟病。 音乐平台明知监管压力大,却依然我行我素,必有其深层次的行为逻辑。 在问题音乐的生产传播链上,各类音乐网站是流量的入口,掌握着绝对的分发、传播权限,是控制负面影响最重要的一环。淫秽、暴力、教唆犯罪等危害公德的内容浮现,说到底,既有音乐网站把关、审核层面投入不足的因素,也有其舍不得“苍蝇肉”的短期思维。 音乐平台放任灰产存在,根本在于低俗内容能够带来一定流量。像之前因有违规歌曲被下架的红花会等,自带大量的粉丝,腐肉也是肉,剜掉难免也会心痛,眼光短浅的平台难免有自己的小九九:比其他平台晚一天下架,就能多收割一天的流量;鞭子是打在所有人身上,纵然自己姿势难看,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网的报道刊发后,迫于监督压力,不少被点名歌曲已被音乐平台下架,但也仅限于此。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等平台依旧能搜索到色情、暴力歌曲。比如,网易云音乐上Daniel Bedingfield的《Secret Fear》MV,男女在视频中全身裸露,Sharon Van Etten的《Magic Chords》MV,几名男女全身裸露漂浮在水面上。虾米音乐上Peaches 的歌曲《Jonny》,封面图片类似男性生殖器。 音乐平台挤牙膏式的治理模式,说来说去,无非一个“利”字作怪。 这些音乐平台清楚,面对互联网技术、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法规、监管深度存在滞后。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平台带来的是真金白银。 以此心态以及对监管形态的判断,围绕用户流量,一些音乐平台和低俗音乐创作者客观上达成了利益高度绑定格局,平台更像是在“放水养鱼”。低俗音乐为平台带来人气,平台为低俗音乐带来市场,这种相互喂养的互联网生态,其实也变相助长了创作者违规创作的底气,对他们来说,生产色情、暴力的音乐内容,似乎得到了平台的暗中加持。 问题音乐平台负责人是否想过,当你在站在镁光灯下慷慨陈词之时,电脑、手机背后可能就站着无数黯然神伤的落魄妈妈,当你获得一轮又一轮最新融资之时,整个社会可能要为此付出高额的治理成本。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平台越大,越要有担当。底线不可逾越,晴朗的网络风气必须捍卫。 在当前的音乐市场中,占有率排在前列的产品几乎都有BAT的身影。作为巨头级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理当肩负起守护网络风气、捍卫青少年成长环境的职责,对违规内容屡禁不止的不良现象,必须从观念导入、公司治理等多层面使狠劲,用全力,决不让“癌细胞”生长繁衍。 音乐平台从业者应该明白,财富是价值的衍生品,如果不顾社会责任,玩小聪明,耍小心眼,在监管和外界压力下才被动、选择性治理,持此不负责任的姿态迟早会被市场和用户抛弃。 扫除低俗内容,监督机构大有可为,面临新形势、老顽疾,建议监管机构升级监管方式,设立音乐人、歌曲黑名单制度;完善用户举报通道;加大对违法平台的执法力度,对于约谈无效或屡罚不改的,依法采取下架软件、追究所有利益相关方法律责任等有效惩罚性措施,倒逼平台履职。
2019争夺战 人工智能走向B端 AI技术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在近年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态势,资本、从业者潮水般涌入。《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甚至做出大胆预测,在下一个世纪,人工智能等强大技术将改变我们的身体、大脑和意识,因此,我们也许会是最后一代人类。但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人工智能仍然处在诞生到泡沫的阶段,真正落实到产业并开始大规模应用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这在业界似乎也是一个共识。 通用人工智能尚未见曙光 1950年,艾伦·麦席森·图灵发表《计算机器与智能》,其中30%是他对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他认为2000年时人类应该制造出可以在5分钟的问答中骗过30%成年人的人工智能,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图灵还设计了一种“模仿游戏”,即图灵测试:远处的人类测试者在一段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两个实体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反应来判断是人类还是电脑。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通过这个测试。在这个测试中,人工智能需要具备像人类一样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 过去几十年中,人工智能经历了几次浪潮与寒冬。2016年,AlphaGo赢得与世界围棋冠军的比赛,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时至今日,人工智能仍然处在一个火热的爆发阶段。那么,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了大量例如工业机器人、自主无人机等相对成熟的产品。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张勤在采访中提到,当前,“专项”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首选。但专用人工智能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任务单一、需求明确,很难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用人工智能虽然一直讨论和提及,但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仍尚未出现。“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有赖于对生物脑的工作机理的破解,但这个破解目前尚未见到曙光。”张勤说。 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思必驰CMO龙梦竹提出,“不同条件下,不同的AI智能硬件对同一句话的理解逻辑完全可能不一样,所以短时间内语音交互是不可能完全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水平。” AI企业的生意经 为了决胜 AI 时代,从BAT到独角兽,都在向B端市场发展。通过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情况不难看出,BAT等行业巨头均在人工智能尤其是toB的领域做了布局。甚至有观点称,AI本身就是一个toB生意,是卖给商业的,而不是卖给用户的。在这个赛道上,人工智能千帆竞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AI技术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将以怎样的姿态重构各行业,取决于开发者们。 以医疗行业为例,AI影像和AI辅诊技术在不断拓展AI医学的应用场景,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精准医疗。腾讯公司表示,未来依托AI辅诊引擎和智慧医院生态,医疗AI的应用场景将更丰富。诊前,通过AI导诊、AI分诊预诊等,将提升诊前信息收集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诊后AI随访等新的应用场景也将助推诊室之外的医患智慧化沟通。 阿里云研究院院长田丰认为,在toB领域,不同产业当中还有大量的AI应用空间有待挖掘,比如农业和工业的细分垂直领域。他举例到,在种植业领域,通过在每棵果树之间设置传感器,可以实时识别天气情况、生长情况以及土壤状况等,并通过识别出的数据针对每棵苹果树进行精准化的种植除草。 为了让汽车出行者也更快的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传统汽车也在不断的接受改造与迭代。商汤科技车载业务负责人严威表示,随着智能车舱的发展,用户已经可以实现刷脸开门、车载系统-云平台-手机APP之间信息互通、疲劳检测、分心检测、通过手势控制车窗等、视线追踪、乘客属性分析等,极大提升了驾驶安全性及人车交互的智能化水平。 黎明将至 TO B领域仍面临挑战 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金融、医疗、汽车等行业在过去的一年中都呈现爆发态势。市场契机已至,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到各行业的突破口。C端市场不好做,B端市场也是块硬骨头。在迎来时代机遇的同时,人工智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人工智能并不一个独立的技术,而是一种技术群。田丰提出,人工智能在不同的行业里的优势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说行业的数据积累够不够多,或者是这个行业基于技术智能去解决的问题够不够多,商业价值够不够大,由许多综合因素来决定。同时,他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的软件与硬件条件也有优化空间。“运行效率和算法的训练速度都是关键点。训练一个算法越快,算法优化和迭代的越快。现在的边缘智能,实际上就是把算法烧到芯片里面,直接在边缘上运算,例如在云上做训练,边缘做应用。” 近年来,在新能源、共享出行等社会趋势的支持下,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相结合,也迸发出无限的发展空间。严威表示,在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同样面临巨大的考验与革命,对传统汽车厂商来说,既想要跟上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又受限于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储备不足。因此,把B端厂商的成熟技术及量产经验和人工智能头部企业领先的AI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更为平滑、稳健的产品落地。 通过技术的反复迭代,人工智能有了真正的突破和创新。谈到下一步的行业发展方向,云从科技安防行业部总经理李夏风表示,接下来是从“感知”到“认知”的一个阶段。在“认知”阶段,人工智能就可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这是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御的跨越。
初创企业如何抓住AI智造人才? 自1956年美国达特莫斯(Dartmouth)会议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以来,60多年的技术发展吸引着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呈现出火热的趋势。Google、Facebook、IBM以及BAT、科大讯飞等国内外实力较强的科技公司,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商业应用落地,一些初创形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但与此同时,基于AI的智能人才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据去年6月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在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上都排在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在金融投资方面,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到了全球的60%,成为全球最“吸金”的国家。但是,在顶级AI人才方面,中国占比相对较低(排名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 特别是在AI应用层之外,AI基础资源层、技术架构层相关人才的重要性更是被业内密切关注。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在应对科技巨头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时,如何抓住、培养基础资源和技术架构层面的AI人才,显得尤为关键。 技术人才放在创业首位 “到2025年,AI将无处不在。每个公司都要有AI,但首先要解决的一点是提供足够的人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前不久向包括人民网创投频道在内的媒体谈到AI发展经历的四个周期时曾表示,第一次周期是2012年左右的AI技术研发,第二周期是2017前后的AI+产业发展,第三周期是2020年左右进入“AI+传统公司”阶段,到2025年左右则为AI无处不在的第四周期。 无独有偶,华捷艾米CTO王行在创业实践中,也和团队意识到实现MR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硬件产品,而在于项目研发过程中的核心算法及其人才。他近日向人民网创投频道表示,之所以把AI核心算法暨相关人才放在企业首位,实际上是“被逼无奈”。 2010年,主攻AR体感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制造的华捷艾米刚刚成立时,董事长李骊看到了微软的Kinect,认为这或将是下一代消费电子的核心——既包括它展现出来的人机交互技术,也包括操作过程中的体验。但后来真正实现Kinect技术并不简单,反而很复杂。”王行回忆称,“这其实就涉及核心算法技术问题,硬件产品所包含的算法和软件附加值,远超过产品外在所承载的实体。” 王行告诉人民网创投频道,在创办华捷艾米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算法和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从2010年开始重点在包括深度测量、骨架跟踪、智能化SLAM人才上进行布局,一直持续到现在。 加强教育培训,逐步趋向高端 2019年 3 月,教育部相关批文显示,今年全国共有 35 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的培养,进一步走进了基础教育阶段。 珞石机器人创始人庹华介绍说,珞石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由团队自主研发,这主要是靠大量控制算法类人才的聚集。但庹华也坦言,AI等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人才,目前仍然有大量缺口,特别是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人才。“由于实现了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在面对很多特殊需求时,珞石机器人可以做更多软件层面的二次开发。正因如此,市场对珞石机器人提出更多的需求,也催生了珞石机器人对人才的大量渴求。”为此,珞石机器人在加大招聘力度之外,还采取了自己培养人才的方式,即设立珞石学院,培养“对内和对外”的技术人才。 对内,珞石学院把机器人产品的操作系统教给技术销售和为客户做整体生产解决方案的集成项目的技术人员。对外培训则是针对客户使用习惯,结合自家机器人产品的特点,对客户进行培训,提高客户的实际应用技术。 在核心算法人才短缺的另一面,则是同一级别智能技术人才的成本的低廉。 在美国创立了3D打印机制造商企业UNIZ科技的李厚民,在北京建立了公司内部的独立研发技术团队,在他看来,国内的用人成本要低于美国等地区是当下众多AI等智能制造企业在国内发展的优势之一,但他感觉国内资本市场现在对国内3D打印企业的投资热情并不够高。“2013年、2014年前后,3D打印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在技术层面拥有扎实的原创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多是利用国外技术制作3D打印机,能成功活到现在的也很少。”李厚民称,人工智能等技术人才,应该是创业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在当下资本寒冬中吸引投资的主要竞争力。 作为关注AI领域的投资人,德联资本合伙人肖然也向人民网创投频道坦言,其在挖掘AI相关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国内AI企业的现状是处于发展的基础阶段。在他看来,创业企业在软件层面和算法层面积极布局,实际上是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是企业最终的芯片等产品进行对外销售的“底子”。但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单纯的通用软件层面的突破很难做出与科技巨头公司相竞争的应用产品,但如果将核心算法作为突破口,通过这方面原创技术的积累,还是有可能追赶巨头企业。 “起初,中国制造业也是做一些组装、简单加工等相对低端的业务,但制造业已经逐渐走向高端的智能制造。”肖然说,AI企业的发展,或许也有一个类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