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新经济蓬勃发展揭示产业演变规律

盘和林

2017年01月09日08:22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与19世纪的工业革命相类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促使后工业时代的结构演化和经济增长发生革命性变化。”

岁末年初,一场关于实体经济与新经济的大讨论成为热点话题。在辩论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压垮”实体经济的悲观论者,似乎更能博得社会的同情心。

笔者认为,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在工业化后期经济会呈现服务化倾向,第三产业(包括互联网等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我们必须看清这一客观趋势。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披露了2016年度纳税情况等七项数据,并提出“新实体经济”的说法。其实,阿里巴巴本身就是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既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知识、通信业、流通等服务部门,阿里巴巴作为贸易服务平台是实体经济中的服务部门。因此,这场大争论更像是“盲人摸象”,没有缕清实体经济的概念。

劳动力和创富能力在产业之间转换的规律显示,第三产业比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常可占全部就业人员的70%-80%。我国当前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但随着工业化中后期的来临,或者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实际上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那么,第三产业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并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财富主要创造者和劳动力吸纳者,第二产业增长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停滞,这也是近期经常爆发“实体经济”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所谓“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与19世纪的工业革命相类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促使后工业时代的结构演化和经济增长发生革命性变化。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也出现了制造业就业增长停滞的情况,但很快被信息部门的就业稳定增长所取代;1970-1980年,信息部门的总就业量比重从44%增加到50%。鉴于IT扩散的影响、产品供应链扩张的强劲趋势,仅从就业而言,工业和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也是阿里巴巴所说的“新实体经济”。“企业没有实体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坏企业之分。”马云说,中国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那些不行的实体经济缺少开拓精神。

日本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更能让中国找到共性之处:日本19世纪90年代农业社会,第一产业创造了近一半国民生产总值,占用了绝大部分劳动力资源,20世纪前20年日本工业化十分迅速,工业成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90年代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这一进程中,第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处于直线下降,第二产业则处于上升阶段,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的幅度(17.1%)大于就业比重上升的幅度(12.8%),而第三产业状况正好相反,其就业比重上升的幅度(31.9%)大于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幅度(8%)。

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传统工业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改造,及现代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后工业化阶段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制造企业也是“新经济”的受益者。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企业通过现代电子通信和互联网这一平台,运用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如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等成为未来消费的重要业态。即便是所谓实体经济阵营的“主帅”宗庆后、董明珠也无法否认,娃哈哈、格力都已经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化中受益匪浅。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PC用户扫码,手机用户长按二维码加“人民创投”公众号

(责编:陈键、赖悦)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