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忽视比较优势难成功 林毅夫疾呼发展中国家“做自己”

2016年12月29日15:52  来源:经济网

JL-4

  中国经济面临重大结构性失衡,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调整,世界需要怎样的发展?

  2016年12月17日,北大国发院,以林毅夫教授长达4小时的演讲及问答开篇,新结构经济学冬令营拉开帷幕。

  “忽视资源禀赋,脱离比较优势难成功,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回归常识,发展中国家需要寻找内生力量,勇于‘做自己’”!林毅夫倡导知成一体的新结构经济学旗帜鲜明。

举手提问

  主流结构经济学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忽视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难成功

  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为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了发展经济学即结构经济学。

  从二战以后将近200个发展中国家,真正能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低收入陷阱,实现国家现代化梦想的非常少。从低收入进到高收入只有新加坡和台湾,中国大陆有可能到2025年也成为高收入国家。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只有13个,其中有8个是西欧国家或石油生产国,还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可以说结构经济学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方面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以数字为依据,林毅夫得出如是判断,展开如下分析——

  结构经济学基本上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看发达国家有什么,发展中国家缺什么,就让发展中国家照着去做。比如,发达国家有现代化大产业,发展中国家没有,就让发展中国家去发展。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市场制度做得比较好,就希望发展中国家照此去做。可以说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变成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变成了强权国家和受到强权欺凌甚至被殖民的国家,发达国家认为他们的东西都是好的,就去发展中国家指点江山。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好一定有道理,只要学来用就能变成现代化国家。

  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从二战以后,结构经济学做了很大努力却对发展中国家帮助有限。其逻辑很清晰,你要变成发达国家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有和发达国家同样的产业技术。而发达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大产业,结构经济学就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来发展大产业。如果按照市场自发,资源和资本不可能配置到这些大产业中,结构经济学把它归结为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提出政府应该克服市场失灵,直接动员并配置资源。结果是即使这些产业建立起来了但效率很低,只有靠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去,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各种价格信号的扭曲和寻租行为频发,更可惜的是放弃了利用后发优势。

  “现在主流的结构经济学可以讲没有结构,或者是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唯一的结构。之所以没有结构,很大的问题是认为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发达国家适用的理论推论在发展中国家也适用。”林毅夫直击要害。

  新结构经济学着眼内生力量,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DSC_6990-1

  林毅夫一直倡导新结构经济学。与传统结构经济学不同,新结构经济学立足自身,从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强调产业结构的内生性,强调通过资源配置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是发展哲学的转变。它首先承认不同,即不同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规模,所需要的软硬基础设施、风险特性不同,跟发达国家不只在量还有很多质的差异,因此在发达国家适用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未必适用。

  这些年林毅夫在很多场合展开讨论,比如金融,现在的金融经济学大部分都是研究发达国家,大银行、股票市场、风险资本等,这当然对发达国家来讲是合适的,因为其产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创新风险大,就有很多能分散风险的制度安排。可是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其金融安排就大不相同。

  还有,关于国际资本流动有很多的争论。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看,林毅夫认为需要把资本的结构分清楚。真正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是实体资本,实体资本是直接投资,开放直接投资应该有好处。因为开放直接投资进入的产业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所进入的产业一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且会带来新技术,带来国际渠道。但资本市场的开放如果是短期的资产组合的资本,进来以后实际上并没有进入到实体产业,可能带来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而且大量资本的流入造成货币升值,造成出口竞争力下降,实体经济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资本开放就不好。

  结构经济学认为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应该要紧缩投资,新结构经济学则相反,早在2009年林毅夫就提出经济下行是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时候。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都是国际上怎么说他们就怎么说。林毅夫认为,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软硬基础设施必须完善,这是政府的责任,经济下行的时候人工及原材料等投资最低、最经济。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复苏。令林毅夫欣慰的是现在包括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20国集团峰会,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开始倡导全球基础设施,新结构经济学引领了国际思潮。

  按照比较优势生产是新结构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判断,但林毅夫强调,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只是潜在比较优势,需要合适的软硬基础设施配合,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只有变成竞争优势,才会变成显现的比较优势,这需要有为政府做前提,最终以有效市场为皈依。

  重要的不是博得喝彩,而是推动社会进步

  非洲被认为当今世界最有挑战的地方,基础设施非常差,制度也落后,但林毅夫认为,遵循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每个发展中国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快速发展起来。林毅夫称这是他常去非洲的一个主要原因。

  非洲小岛国毛里求斯印证了新结构经济学。上世纪60年代毛里求斯独立时世界银行专家曾写过一个非常悲观的国家发展报告,认为经济单一,国家规模非常小,一个国家现代化所需的任何条件都不具备。受到当时思潮的影响,世界银行提出进口替代战略。林毅夫欣喜地讲,毛里求斯现在成功了,成功的道路可以看到。1970年他们开始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所采取的完全像中国的双轨制,先设立一个加工出口区,把各种扭曲都取消掉,然后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好,也像中国一样利用加工出口区到台湾、香港招商引资,引进港、台当时劳动密集型的成衣、纺织业,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其加工出口区发展非常快,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

  林毅夫认为,任何地方只要能够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去思考,都能找到机会。他相信新结构经济学是一个研究金矿,把结构引进主流的经济学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作为学者,重要的并不是博得社会的喝彩,而是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希望新结构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帮助,对改变人类的命运做出贡献。(宋明霞)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陈键、谭树森)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