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復盤網絡“股神”薦股套路: 趁“火”打劫 黑產隱現

昌校宇

2020年07月10日08:38  來源:証券日報

  本報記者 昌校宇

  7月6日至7月8日,滬深兩市成交額持續保持在1.5萬億元以上,市場持續火爆。與此同時,“免費薦股”的電話、微信群、QQ群極度活躍,不少“股神”“專家”“老師”以“免費分享炒股技巧”“鎖定牛股”“推薦黑馬股”等吸引投資者。對此,專家提醒投資者,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以免遭受財產損失。

  為探尋“免費薦股”背后究竟有何貓膩,《証券日報》記者近日以“投資小白”的身份進行了暗訪。

  三步誘導“入坑”

  故事從投資小白的“測股”開始。

  經過多次嘗試,記者發現,所謂的在線測股平台五花八門,但都要求填寫手機號碼,才能發送股票“診斷結果”。但是,當記者按提示操作后,等來的卻並非“診斷書”,而是各種機構、公司的銷售客服電話。

  這是否屬於非法獲取或者非法使用投資者個人隱私信息?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律師朱奕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測股后接到各種電話,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相關平台抓取了訪問者的手機號碼,該情形存在投資者信息泄露的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違規竊取者將面臨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的法律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記者發現,雖然套路大同小異,客服們通常分三步拉投資者入“薦股陷阱”。

  首先,讓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能力感到焦慮。在添加微信后,有自稱來自機構的客服人員給記者發送“測股診斷結果”。這樣一份不足百字的“診斷結果”上面多次提及“潛在風險”、“走壞趨勢”等信息。記者表示擔心后,客服借機勸說找機會落袋為安,且不要再自行選股。

  其次,用其“神奇”的選股能力,給投資者洗腦。記者發現,為了証明投資能力,很多平台會選擇19時左右聯系投資者,銷售或客服人員會發給投資者號稱擁有資深投資背景、神奇實戰業績的“專家”分析股市行情的短視頻,讓投資者“免費學習”﹔20時左右,會向投資者推薦一隻股票,聲稱是當天研究部“老師”帶客戶買入的“核心個股”,預計第二天將有8%—10%的收益,讓投資者關注並順便驗証其實力﹔次日臨近開盤前,客服再發給投資者“股市早評”並推薦3-4隻“免費個股”﹔開盤后半小時至1小時,強調昨晚讓投資者關注的個股漲幅達到預期目標,客戶已獲利出局,稍后還會有一隻“核心個股”可以建倉,預計收盤前漲停,但需要繳納2998元/3個月的服務費才可獲取“內幕消息”。

  由於記者並沒有“為核心個股推薦”買單,上述所有流程幾乎每天都會“換股不換方式”地再上演一遍。

  此外,記者持續觀察發現,所謂的“核心個股”,基本上都是第二天開盤就一字漲停或大漲的股票,但第三天及往后的交易日裡往往跌幅明顯﹔而“免費個股”,一般當日僅有一隻股價上漲,剩余的股價均會不同程度地下跌。

  最后,假稱“限時秒殺”,催促投資者繳納服務費。見記者連續多日不肯繳費,客服的“心理戰”改為強調“時限”。有一家平台客服聲稱,即刻下單就能享受年中限時秒殺優惠——定價為2998元/3個月的服務費改為2998元/12個月。服務包含講解股票知識、分析預測行情、傳授炒股技術、推薦股票(每日2隻左右,10時和14時各一隻)及指導買賣點等,全程會有一名“老師”“手把手指導”。

  此外,客服還見縫插針地發給記者一些“客戶簽約”“客戶收益”的截圖,以及“辦公環境”的小視頻,以佐証自己所言不假。

  當記者咨詢“繳費后能否保証收益”時,客服“口頭承諾”大多類似——“我們內部通過技術手段算出,每月至少可為繳費客戶帶來總成本35%的收益”。不過,在記者反復追問下,客服表示,“即便我們有99.9%的把握,也不能在合同中向客戶保証‘兜底’。”

  “相關投資咨詢機構和個人確實無法為投資者的最終收益做出保証。因此,投資者如果收到收費薦股消息,一定要多方核實相關信息,以免上當受騙,遭受財產損失。”朱奕奕提示。

  “薦股”背后隱現黑產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機構薦股,還有個人薦股和公司薦股。

  所謂個人薦股,通常是有自稱“老師”“專家”“股神”的人,以傳授炒股經驗、培訓炒股技巧、免費推薦股票為名,邀請投資者加入一些股票交流學習QQ群。記者所進的兩個QQ群都分別有近千名群成員,群內為全員禁言模式,隻有群主可在群內發布“每日精選股票”“盤面點評”“大咖游資動向”等吸引投資者眼球的消息,並於每個交易日9時25分左右推薦兩隻“免費股票”,但一直強調“‘免費票’不作為買賣憑據,非會員人員盈虧自負”。

  以其中一個名為“每日股票精選”的QQ群為例,群主每次推薦“免費票”都是寥寥數語,但隨后就會用大段文字在群內宣稱,隻要與其合作,也就是繳納會員費,就可進入“VIP群”。會員費的價位分為2600元/3個月和6400元/12個月(定金3000元+賺錢后補交3400元)兩個檔次。進入“VIP群”每日可獲得“會員票”、買賣點及倉位控制的信息,而且有更專業的“老師”提供更高端的服務。當記者咨詢群主合同如何簽訂時,對方回復,“沒有合同,誠信合作。信則跟。”

  此外,所謂的股票交流學習QQ群內還暗藏其他薦股平台的“臥底”,多個自稱是投資顧問的人輪番申請添加記者為QQ好友,附加信息為“加我免費贈送價值5180元的智能選股軟件”,同時要求記者填寫真實姓名和手機號碼。

  記者將相關信息發給對方,另一位自稱是指導“老師”的人隨即打來電話,提出需要添加記者微信,輔助安裝軟件。當雙方成為好友后,指導“老師”首先發給記者的不是軟件,而是一個長達40分鐘的“學習”視頻。該視頻觀看權限僅有兩個小時,屬於“閱后即焚”,因此對普通投資者而言,証據留存的難度非常大。

  記者注意到,視頻內容包含大佬看盤、名家談股、鎖定牛股、推薦黑馬股等多個章節,但一通講解后,原本聲稱“免費贈送”的軟件改為“支付485元/每年即可領取”。對此的解釋為:公司需要從交易所批量購買動態實時數據,投資者支付的485元最后全部交給交易所。

  對此,業內人士提醒,一方面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存疑,另一方面,即便數據是真實的,該公司是否獲得了轉賣的授權?定價是否合理都有待考証。

  此外,記者也分別向“機構”或“個人”薦股方求証薦股背后的信息源,雙方均透露,“我們與部分游資、私募有來往”。在他們的描述中,“游資透露消息給薦股平台——游資打榜——薦股平台以此証明自己專業能力”,已經成為一條產業鏈式的存在。而這條產業鏈其實還有一步——“投資者入坑集體建倉后,游資獲利出逃,留下一地韭菜”。

  業內人士透露,利益鏈的“玩法”其實很簡單。先假設游資為A,薦股平台為B,普通投資者為C,繳納服務費、會員費的投資者為D。A第一天在某股附近“吃貨”,並確保尾盤有小幅拉升。收盤后,A透露給付費買消息的B第二天要拉升的股票代碼。買到消息的B想要回本,就需要把消息散賣給C,但前期隻能先讓業務員滿世界的打電話、發信息,向C“免費薦股”。第二天,A靜靜地等待被B忽悠來的C拉盤,如果拉上來了就在紅盤時神不知鬼不覺的出貨﹔如果C沒有來,A就會自行拉盤,而第一天得到消息且看到紅盤的C開始瘋狂涌進建倉,時機成熟后,A再出貨套現。一番操作后,A實現承諾且賺錢走人了,C開始“崇拜”B了,畢竟B所薦股票真的於第二天應驗上漲或直接漲停,於是C花錢變成D,希望跟著B“吃肉”,但繳費后D發現B神奇不再!

  建立監管合作機制至關重要

  記者在暗訪中注意到,無論是“機構”薦股,還是“個人”“公司”薦股,都有共同點——不主動提及所謂的“老師”“專家”“股神”是否有相應的証券從業資格証。即便記者問及相關問題,他們也隻聲稱是“持証上崗”,但都未向記者出示相關証件。

  對此,朱奕奕律師介紹,新証券法強調,從事証券投資咨詢服務業務,應當經國務院証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未經核准,不得為証券的交易及相關活動提供服務。從事其他証券服務業務,應當報國務院証券監督管理機構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備案。而投資者應在中國証監會網站首頁的“機構名錄”欄目,或中國証券業協會網站首頁的“信息公示”欄目,查詢核實向投資者薦股的公司或個人是否隸屬於合法的証券經營機構,不具有相應証券從業資質的情況下推薦股票是違規的。此外,如果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非法經營証券、期貨、保險業務的,或者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擾亂市場秩序的,構成刑法非法經營罪。

  據中國証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滬深兩市新增投資者數為121.41萬戶﹔截至5月末,滬深兩市期末投資者數為16619.42萬戶,較2019年末的15975.24萬戶新增644.18萬戶。也就是說,“投資小白”正在增加。

  但記者在網上調查后注意到,大量投資者都接到過薦股電話,尤其是在股市火爆期間頻率更高。有網友怨聲載道,“股市行情一好,各路薦股電話就都來了,不清楚個人信息怎麼泄露的”﹔還有網友提醒大家,“對於任何薦股都要擦亮雙眼,以防上當”﹔另外有網友建議,“網絡薦股應實施實名認証,一旦發現違法違規,平台方就注銷其賬號,嚴禁再次注冊”。

  除了投資者,上市公司也深受其害。從近期公司公告中可以發現,部分投資者在所謂“老師”“專家”“股神”的指導下建倉,但不僅沒有收獲漲停,反而慘遭被套,於是將一部分矛頭轉向被建倉上市公司。相關上市公司不得不出面澄清,表示與薦股機構毫無關聯和聯系。

  6月19日,証監會發布消息提醒投資者,個別股票有“大V”配合“庄家”出貨,忽悠式薦股,投資者接盤后股價暴跌,損失慘重,在此鄭重提醒廣大投資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的“庄家”“大V”們熱心薦股必有所圖,請務必提高警惕,保持理性投資心態,以免上當受騙。

  新增投資者正加速入市,上市公司被迫自証清白,如果忽悠式薦股活動繼續活躍,他們將面臨怎樣的風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有不少私人、非法的個人或者團體打著薦股的名號,以收取服務費或者會員費的方式進行詐騙,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成為股市中的“韭菜”任人收割。此種薦股不僅擾亂了資本市場的秩序,不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會導致資本錯配,使得部分有潛力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中資源減少甚至是獲取不到資源,同時,中小投資者短期內的“全額買進”“全額賣出”的“過山車式”操作,也會導致上市公司股價忽高忽低,影響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判斷及上市公司自身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責編:張宏莉(實習生)、王震)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