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演藝行業:原創力進一步增強

2020年05月14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主持人語

  隨著“五一”假期旅游消費熱度上漲,全國各景區的戶外實景演出已陸續恢復。根據日前國務院發布的文件,可採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逐漸開放影劇院等密閉式娛樂休閑場所。這是行業“利好”信號。在逆境中堅守的演藝行業,拉開了復蘇的序幕。

  3個多月以來,因為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演藝行業按下暫停鍵。但暫停的只是演出,創作、排練、培訓、宣傳等藝術生產“基本功”一直在以各種安全合理的方式演練。從劇團、劇院、發行公司、票務平台到行業協會,演出生產生態鏈上的每個環節,從各自的特點出發,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摸索出一些富有成效的經驗。比如大量儲備劇本,堅持藝術訓練,深入市場調研,拓展線上業務,升級劇場服務,等等。與此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出台了多項扶持鼓勵政策,簡化劇目審批流程,引導市場轉型創新。

  這段時期,人們也在深入思考行業的未來。短期而言,疫情對演藝行業造成了較大損失,但長期來看,“危”中亦有“機”。經歷重新洗牌,行業可能會更加規范,資本或將回歸理性,產業也許迎來升級,原創力量進一步增強,經營管理由粗放轉向精細……隻有看清這些趨勢,做好充分准備,才能在未來的演藝事業發展中佔得先機。本期邀請四位演藝行業具有代表性的組織者和實踐者,分享他們的思考。

  西安演藝集團董事長寇雅玲——

  我們從未真正停工

  暫停的隻有劇場演出,我們從未真正停工。

  西安演藝集團旗下共有9個院團,包括雜技團、曲藝團、歌舞劇院、話劇院、兒童劇院、豫劇團、易俗社等,涵蓋了多個藝術門類。疫情防控期間,這些院團一直保持著高效運轉。我們集團2020年的創作計劃,主要圍繞兩大主題,一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秦腔《劉西有》、話劇《長安第二碗》《路遙》﹔二是獻禮建黨100周年,有秦腔《陝北往事》《黨的女兒》、話劇《紅箭 紅箭》《魯藝之光》、兒童劇《火印》、豫劇《永不磨滅的勛章》等。如今,原計劃的劇目一部沒少,還增加了多部“戰疫”主題作品,包括兒童劇《風箏》、曲藝情景劇《凡人正事》、小品《背影》、話劇《櫻花再開時》、秦腔《青春逆行》、音樂劇《天盾》等等。許多劇目已經排練完畢,隨時可以上演。

  演出暫停固然造成了損失,但通過合理安排時間,損失也能減小。可以趁機創排更多新戲,這是最重要的。此前,因為有較多巡演任務,各劇團常常人員不齊、時間不夠,新戲的排練進度較慢。如今正好集中排練,提前完成下半年的任務量,增加劇目儲備,演出一恢復就可以閃亮登場。

  以前集團演員的收入主要靠績效工資,分為排練績效和演出績效。演出暫停后,我們調整了發放方式,努力提高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對於那些恰好沒有可排練劇目的演員,也給予了一定補貼,留住人才。我們還計劃,一旦劇場可以開門,就盡量增加演出場次,哪怕觀眾少一點,甚至無法收回成本也沒關系。集團可以沒有盈利,但要保障演員的收入,何況這也是劇團“練兵”的機會。

  有了這些舉措,各劇團都鉚足了勁兒,互相“比拼”誰出的新作多,誰排練的進度快,大家的熱情和投入都超出預期。

  目前,集團的運營一半靠票房,一半靠各級財政的藝術基金支持。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錢袋子,也會影響藝術基金的數額,唯有真正的優秀劇目,才能夠贏得足夠的關注,獲得更好的票房、更多的政策性扶持和獎勵。競爭無疑將更加激烈,但我們仍然充滿信心。西安演藝集團最初是以西安的5家國有院團為班底組建,后來整合了更多演藝團隊。因此,我們的定位和追求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那就是“雙效合一”,創作既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又能受市場歡迎的作品。近幾年來,已經有《麻醉師》《柳青》兩部話劇獲得文華大獎,其中《麻醉師》還獲得“五個一”工程獎,還有一些作品獲得了省級獎項。創作精品早已成為集團的企業文化,成為所有演職人員的自覺追求。無論疫情帶來多大的困難,這一點都不會改變。

  演出或許即將恢復,挑戰或許即將到來,我們已做好准備,蓄勢待發!

  浙江縉雲碧林婺劇團團長黃碧林——

  民營院團呼吁良性競爭

  我們團成立於1989年,算是民營婺劇團裡的“老字號”了。這是從我父親手裡傳下來的劇團,以前隨我父親的名字命名。我接手以后,一直在努力讓劇團發展壯大,如今已有演職員近60名,保留劇目100多部。我們扎根基層,植根農村,每年演出600多場,其中100場左右來自政府採購,其他都是商業演出。每年從正月到3月演出最多,能佔一年總營業額的65%以上。

  今年2月起,我們一直在為恢復演出做准備。我與幾家兄弟院團的團長協商,計劃依法成立一個聯盟。新平台的建立,有利於大家抱團取暖。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民營院團抵御風險的能力太弱,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會面臨生存困境。婺劇主要分布在縉雲縣、東陽市和衢州市一帶,目前比較活躍的民營婺劇團有40家左右,已有32家劇團表示願意加入。另外,近年來演出市場存在一些惡性競爭現象。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演員被挖走,導致各劇團不敢也不願在演員培訓上投資。個別劇團因為過度壓低演出報價,導致虧損、拖欠工資等亂象。成立聯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行業規范化,加強民營劇團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引導民營劇團通過提升演出品質和服務內容進行良性競爭,讓民間藝術的魅力惠及更多人。

  無論民營院團還是國有院團,抓創作都是根本。最近,我們團重排了4部老戲,從其他劇種移植了3部劇,還有兩部新劇目也正在創作中。

  缺乏優秀劇目一直是制約民營劇團發展的瓶頸。就拿我們團來說,由於回頭客較多,劇目必須不斷更新,目前平均每年要添10部左右的新戲,有的是原創,大部分還是移植改編。在這方面,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獲得國有專業院團的更多幫助,比如允許民營院團免費搬演一些優秀劇目,或是提供這類劇本。一部劇作要成為經典,前提之一就是要多演、多傳播,民營院團在演出時,會注明原作的出處,在保護對方知識產權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國有院團和優秀劇目的宣傳,實現雙贏。

  同時,我也希望有關主管部門和業務指導單位能夠加大對民營劇團人才的培訓力度,並擴大培養范圍,如增加編導、舞美、作曲、管理等培訓項目。現在民營院團嚴重缺乏這類人才,劇團想要出新戲,往往隻能依賴外聘,不僅成本高,劇目也常常與劇團的能力、情況不匹配。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加大對創作能力的培訓。我們的優勢是了解觀眾需求,知道老百姓想看什麼、愛看什麼,但想要把這一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必須補齊創作能力的短板。我們團的兩位副團長同時兼任編劇,對此深有體會。

  創作與人才是劇團的立身之本。相信通過這兩方面的努力,不僅在當下能夠幫助民營院團盡快恢復生機,也有助於民營院團的長期發展。

  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姚睿——

  保障劇院運營安全

  目前,保利集團在22個省份、62座城市經營管理劇院71家,我們一直在為劇院重新開放做准備。

  2月份以來,我們推出雲劇場、藝術雲課堂等會員服務,幾乎覆蓋所有藝術門類,並且對非會員免費開放。這其中不少視頻都獲得了劇團獨家授權。我們還購買了500個小時以上的國外經典劇目視頻,包括《悲慘世界》《簡愛》《胡桃夾子》等。這些演出有公益性質,能幫助劇院維持熱度、培養觀眾。另外,我們利用這段時間對員工進行線上培訓,以便在將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演出恢復初期,如何提高觀眾的安全感?如何合理排期,盡可能地避免演出扎堆?劇場肯定會成為緊缺資源,如何選擇合適的項目?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目前已有了一些方案。

  其一,除了場地道具消毒、體溫監測這些常規舉措,或許還會實行實名制入場。我們已經完成了所有設備的檢測維修,確保一旦演出恢復,場地可以立刻投入使用。其二,初期優先選擇本地的演出團隊,避免人員大規模流動。其三,先舉辦針對特定團體的公益性演出,選擇鼓舞士氣的、正能量的劇目,履行國企的社會責任。由於特定團體人員彼此熟悉,一旦發生意外也方便追蹤信息。等觀眾對劇院的信心徹底恢復,再考慮商業演出。

  當然,根本的原則仍是選擇優質劇目、經典劇目。我的判斷是,劇院開放后,演出消費可能會有一個小高峰。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樣,人們是否選擇劇場,關鍵還是在於劇目本身是否有足夠吸引力。目前,國內院團大部分選擇了延期,為避免扎堆演出,一些院團已延到明年下半年。即便如此,不難預見,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文藝市場仍會相對飽和。屆時,劇院更需要優質演出資源來提高競爭力。

  除了劇場管理運營,保利集團也有自己的項目制作平台。這段時間,我們立項或參投的原創劇目一直在進行,如音樂舞蹈史詩《黃河》、民族舞劇《大宅門》。希望未來每年的1萬多場演出中,自制劇目能達到20%。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的目標。

  中演院線執行董事張利——

  長期向好趨勢不會變

  觀眾回歸劇院,意味著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恢復。根據經驗,預計劇院重新開業后,還需要幾個月的調適期,必須用更多優質的演出和活動來吸引觀眾。中演院線旗下各家劇院已經重新調整了全年的演出規劃,盡量把一些優質項目放在下半年或者明年。我們已經簽約了一些精品劇目,如國內很火的音樂劇《變身怪醫》《白夜行》中文版,獲得“五個一”工程、文華大獎和荷花獎等獎項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昭君》《花木蘭》《醒獅》、歌劇《沂蒙山》。不出意外的話,它們都會在下半年與觀眾見面。

  此前,國內演藝行業正處在上升期,每年劇場數量保持著5%的增長速度,劇場總量已超過2400個。疫情對行業造成了很大沖擊,但我相信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經營壓力可能迫使行業洗牌,淘汰掉那些小作坊型企業、投機型企業,促使資本回歸理性,客觀上有利於行業的自我淨化。劇院建設停工、劇場停業,也能夠給現在的劇場熱降降溫,讓經營管理者更加冷靜,深入思考,盡快擺脫粗放落后的運營方式。

  演藝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正在加快。人們普遍認為,演出行業不太適合線上,觀眾仍喜歡去劇場看演出。這既是出於對儀式感的需求,也是因為目前的技術條件還不能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如今不得不做出嘗試,效果還不錯,一部分觀眾已經開始適應並認可。我們旗下不少劇院都在建設智慧劇院,相信隨著5G技術的普及,演藝和互聯網的融合會越來越深入。

  中國演藝的原創能力將逐漸變強,原創IP數量將會增多。過去,演藝市場上很多項目來自國外,票房收入裡,國外引進劇目佔比不小。目前,國外演出團隊暫時無法進入國內市場,造成了一定的缺口,這會讓整個行業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現狀。我們的經典IP還比較少,票房號召力還不夠,國內演出團隊當抓住這個契機,拿出更多優秀作品,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演藝界的復工復產不應隻追求表面的恢復演出,還要善於把握困境中潛藏的機遇,開創行業新格局。

  (欄目文章由本報記者周飛亞、任姍姍採訪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編:張宏莉(實習生)、王震)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