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面對疫情大考,服務業如何化危為機

2020年02月18日09:22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圓桌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2) 主持人 周子勛

  嘉賓

  夏杰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劉 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劉志彪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

  黃 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期待春節期間消費爆發的服務業遭受重創。尤其是佔比合計逾30%的批發零售、交運倉儲、住宿餐飲等受沖擊影響最大。面對疫情重壓,服務業如何積極有序化危為機?中國經濟時報約請知名專家分析建言,以供參考。

  服務業是疫情沖擊最直接的領域

  中國經濟時報: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影響。現在的共識是,疫情對第三產業尤其是消費服務業,產生了不可逆的巨大影響。為什麼說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首當其沖?

  夏杰長:目前,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53.9%﹔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9.4%,服務業就業佔全部勞動就業人員比重逼近50%,服務業的主導地位已基本確定。正是因為服務業在國民經濟和勞動就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服務業是此次疫情沖擊最直接的領域。而疫情對我國服務業造成的影響,也將波及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劉濤: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服務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與春節期間多數制造業企業停工減產、員工返鄉過年不同,很多服務業企業仍是照常經營,並且春節假期作為一年中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市場購銷兩旺的時段,這些企業基本都是提前做足了准備。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企業的經營活動,被迫停業或關閉。

  第二,疫情加劇了服務業短期的下行壓力。2019年四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增速比三季度回落0.6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比三季度反彈0.6個百分點。另外,從近些年服務業增速的季節性波動看,一季度增速往往比上年四季度還要低。可見,疊加此次疫情的沖擊,一季度服務業增長下行壓力明顯加大。

  劉志彪:由於服務的無形性、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離性、服務的異質性以及不可存儲性,因此,疫情在短期內將對我國服務業尤其是消費服務業帶來較大沖擊。考慮到當前我國服務業佔國民經濟的份額接近60%,所以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可與2003年SARS疫情發生時的影響同日而語,那時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隻有40%多一點,而且當時我國城市化程度還比較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密度遠低於現在的水平。

  黃錕:之所以疫情對我國服務業的影響尤其嚴重,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一是疫情暴發在春節這一特殊時期。春節期間,農業生產和銷售基本影響不大。工業因春節放假延遲和疫情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由於制造業生產自動化程度很高,隨著企業逐步復工復產以及政策強化推動,產能會迅速恢復,所以總體影響也有限。而對於旅游、住宿餐飲、電影等服務業來說,春節歷來都是消費旺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些服務業收入銳減,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二是服務業出行、聚眾屬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傳染性較強,不少地方封城、封路、關店、關門,禁止出行、禁止聚眾,具有一定出行和聚眾屬性的交運、住宿餐飲、教育培訓、旅游、娛樂等服務業受疫情影響就很大,而游戲、遠程辦公、在線視頻、在線教育、在線金融服務等“互聯網+服務業”由於無須出行和聚眾反而逆勢增長。三是服務業消費選擇性強。對於不少人來說,春節假期是回家團聚、走親訪友、觀光旅游的最佳時機,一旦因疫情錯過這個時機,很少有人願意再另找時機去消費。四是疫情影響的恢復周期長。疫情尾聲時第二產業增長將迅速恢復,而服務業受疫情沖擊更為持久,恢復也相對較慢。

  疫情對我國服務業沖擊具有三大特點

  中國經濟時報:服務業分為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請問疫情對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夏杰長:疫情對我國服務業的沖擊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對生活性服務業的沖擊遠大於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沖擊。疫情對餐飲、航空、旅游、娛樂、零售等嚴重依賴線下的生活性服務業影響較大。二是對服務就業的沖擊遠大於對服務效率的沖擊。人員流動和出行限制、春節假期后推遲開學開工,導致生產、消費和投資都受到一定沖擊,也將影響到勞動就業,尤其是對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行業的中小微企業的沖擊最大。三是對傳統服務業的沖擊遠大於對新興服務業的沖擊。疫情對傳統服務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更為直接和明顯,但是對新興服務業的沖擊不大,與線上體驗相關的服務業如網購、外賣、視頻、游戲、線上廣告、線上教育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增長。此外,消費類商品中衛生防護用品銷售增長極為明顯。不過,由於勞動力流動受阻對物流的影響較大,將直接影響線上產品銷售、B2B、在線消費等線上服務的效率。

  劉濤:疫情主要對消費性服務業及部分民生保障類服務行業造成較大沖擊,需求端受到抑制,供給端運轉停頓。

  一是與假期消費相關的服務行業受到較大影響。從往年來看,一季度是全年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最高的時段。由於疫情防控正值春節假期,大多數商場、餐館、酒店、影劇院、旅游景區等消費場所停業。盡管部分服務需求轉移到線上渠道實現,但總體上仍難以彌補行業的損失。

  二是交通出行和物流運輸出現中斷。受疫情影響,全國大量長途客運班線暫停、鐵路車次停運、航班停飛。不少城市的公交、地鐵線路和出租車、網約車停運或調整,也給人們必要的出行帶來不便。同時,物流運輸因大量一線人員放假返鄉和配合防疫工作要求的影響,運力嚴重不足,防疫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出現運輸困難,加之個別地區採取封路、斷路等極端措施,嚴重阻礙了應急保供運輸的順暢通行。

  從另一方面看,服務業發展在應對疫情沖擊中也出現新的機遇。特別是一些新的服務供給應運而生,不少創新技術得到積極應用,對有效抗擊疫情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未來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趨勢。一是生產和消費需求進一步線上化,拉動網絡教育培訓、電影線上首播、雲服務平台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增長。二是成熟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新的服務供給方式,無人機配送、5G雲端智能機器人等技術能夠有效避免人與人的直接接觸,獲得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三是共享經濟的范圍從原先的基於商品和服務的共享拓展到人力資源的共享,“共享用工”得到更大范圍的認可和接受。四是網上辦公、視頻會議等受到青睞,多家企業對此優化了程序設計或推出免費服務,為廣大企業復工后員工靈活、分散開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從長遠來看,企業線上服務需求、數字化轉型需求的不斷增長將是必然趨勢,加上我國在應用型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目前非常時期服務業發展的新變化有望延續,將促進服務業更多依靠市場規模優勢和現代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劉志彪:新冠肺炎疫情對各種不同的服務業,其影響和沖擊是不同的。對與消費者有直接關聯的生活性服務業的影響是直接的,不僅會因為人們相互隔離而減少消費機會,降低服務需求量,而且也會同時因服務生產者的歇業、停業而減少服務供給量。

  但是,與此不同的是,疫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可能卻沒有那麼直接且不會很大,這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特性有關。所謂生產性服務業,就是為企業服務的服務業,由此出發,決定了疫情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的傳遞機制有兩個重要不同:一是疫情影響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和供給的都是產業鏈上的上下游企業,而不是面對面的最終消費者﹔二是絕大多數生產性服務業在現代技術尤其是信息網絡技術支持下,已經突破了生活性服務業那種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離的產業特征。

  由此推論,在防控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一是保持產業鏈的緊密關聯性,對生產性服務業來說更加重要﹔二是在全社會成員減少接觸、防止交叉感染的就地隔離的過程中,某些適合於線上消費的服務活動不僅不會受到負面影響,反而是大好的發展機會﹔三是疫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特點,類似於對制造業的影響。

  由於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在發達國家一般要佔到服務業總量的70%以上,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也要佔到第三產業的一半左右,因此,此次疫情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生產性服務業是高度的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決定著產業結構的高度和攀升全球價值鏈的方向,如果疫情對生產性服務業產生較大影響,將直接從中長期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這是與普通人的直觀感受不一致的地方,也是需要各級政府高度關注的事情。

  黃錕: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服務業,具有不同的屬性,受疫情影響的時間長短和影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從影響時間看,生活性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的時間比生產性服務業更長。生活性服務業主要用於解決居民的生活需求,具有典型的出行、聚眾屬性。生產性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而獨立發展而來的,本身並不向消費者直接提供服務,不具有典型的出行、聚眾屬性。從影響程度看,生活性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比生產性服務業更強。生產性服務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它依附於制造業企業而存在。隨著制造企業的復工復產,生產性服務企業就有了市場和收入。而生活性服務業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消費產品及服務,在疫情解除之前,生活性服務業極度萎縮,直至疫情完全解除,才會緩慢恢復。

  多措並舉促進服務業盡快恢復生產

  中國經濟時報:請問應當怎樣最大幅度降低疫情對服務業帶來的影響?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夏杰長: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服務業盡快恢復生產並實現快速發展。

  第一,穩定服務業全供應鏈/配送鏈企業。盡管在線服務業在疫情期間出現了井噴,也預示了未來服務業應對突發事件的轉型方向。但是線上的服務是否通暢,關鍵在於線下的生產和物流能否實現無縫對接、及時供應和高效配置。因此,亟須盡快提升服務業的生產和配送能力。一是強化金融支持。比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要靈活運用無還本續貸、應急轉貸等措施,支持相關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穩定授信,銀行機構要對其到期貸款予以展期或續貸。二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適當減免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服務業部門(尤其是交通運輸、旅游、餐飲、住宿等行業)的增值稅,虧損金額抵減盈利月份的金額以降低所得稅。進一步降低生活性服務業保繳費率,給予受損服務行業以財政貼息,增加補貼性、建設性支出。三是加大復工穩崗力度。保障家政服務業、批發市場、菜市場、超市賣場、物流配送等與保民生、保供應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安全健康,保障及時復工。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受理受疫情影響、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和在職培訓補貼的申請。

  第二,調整優化形成靈活高效的服務業新結構。當前,我國服務業(包括傳統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絕大部分採取固定工時制度,生產機制和人員配置方式過於固化,這大大抑制了服務業就業靈活反應、快速反彈和柔性生長的能力。在疫情面前,亟須通過機制調整和政策輔助,實施更為靈活的工作時間。一是在服務業率先推進“零工經濟”和“靈活就業”制度。在經濟較發達、技術較先進地區,可考慮建立“服務業人工智能提升實驗區/示范區”。大力降低服務業從業人員的重復勞動和現場工作量。二是大力發展創意經濟,創造就業崗位。建議展開國家級和省市級的服務創新能力培訓和教育體系重構﹔通過專項獎勵、穩崗補貼等方式,鼓勵服務領域有關企業創新就業崗位。三是推動產業融合,鼓勵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尋找新的成長空間。尤其是要強化生活化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打造定制化、專業化、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生活服務業。

  第三,以智能化創新提升服務業多樣性。包括新興服務業(比如在線旅游和在線預訂)在內的我國服務業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和人力投入來實現產出,這在疫情沖擊下會受到資本匱乏和人員稀缺的嚴重制約。而先進的服務業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均需依靠創意的內容和創新的產品。因此,我國服務業需要利用特有國情和產業特點,尋求到迅速提高服務業創意內容和創新產品的方式,才能在疫情沖擊下保持抗危機、快回升的能力。一是通過引導物聯網、5G和區塊鏈技術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建設服務業的迅捷生產模式和現代物流體系(包括線上線下協同的生產體系和靈敏化物流體系)。二是開啟人工智能服務。在疫情特殊時期,服務企業可建立智能信息溝通機制,實現疫情實時通報。三是加快服務職能轉變。服務業需要與政府有關部門對接,形成支持“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初步形成“商品+服務”“線上+線下”“體驗+零售”“品牌+場景”全方位生活性服務應對格局,加快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智能化、在線化、清潔化發展。

  劉濤:服務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能否有序恢復和穩定服務業發展,對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促進經濟“六穩”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對於疫情嚴重的地區,仍要把疫情防控和救治作為首要任務,而對於疫情相對不重或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區,要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不誤。

  同時,還要根據不同行業情況,因業施策。一是對受疫情直接沖擊嚴重的服務行業,如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等行業,要採取一攬子有效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對受疫情波及影響大的服務行業。要有序恢復交通運輸服務,合理組織運力,加密主要線路運營班次,在強化檢疫和防控措施的條件下,動員出租車、網約車、城市配送、快遞等行業復工,保障居民必要的出行以及外部物資向城市內部轉運和“最后一公裡”配送,從而為疫情嚴重地區應急物資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給提供有力支持,也為其他地區企業復產復工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對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或可以自主減輕影響的服務行業。要加大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採取線上辦公、線上教學等方式,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盡可能保証正常運轉。

  對於服務業企業來講,有三點建議:一是積極爭取政策扶持。近期,國家有關部委和各地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業要主動關注和爭取適用的支持政策。二是加強企業間的互救互助。一些互聯網平台發起“共享員工”計劃、提供免息低息貸款以及實體商業企業為商戶減免租金等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鼓勵和提倡。三是要加快數字化轉型。要辯証地看待疫情中的危與機,順應發展趨勢,積極拓展線上服務,加強對原有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商業模式等變革創新,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為自身發展賦能。

  劉志彪: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服務業帶來的影響,需要政府精准施策分類幫扶企業,加快新動能部門增長,確保經濟平穩運行。

  第一,在具備防疫條件的基礎上幫助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盡快復工。比如要盡快組織有生力量供應疫情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服等),給有條件復工的企業職工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

  第二,對疫情期無法復工的企業給予特殊的降成本政策。比如對於餐飲、娛樂、旅游、電影、會展等服務業,以及疫情嚴重地區的短期無法復工的企業,通過延長還款期限、調整還款方式等手段緩解企業還款壓力,以保企業生存、保企業現金流。

  第三,確保關系國計民生的服務行業,如交通、流通、通信、融通等行業的復工復產和正常運行,保障要素配給,既保障社會公共服務和民生服務,又拉動經濟增長。

  第四,推動服務企業信息化發展,進一步發展線上交易。

  黃錕:從政府的角度看,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服務業帶來的影響。一是積極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二是加強對困難企業的資金支持﹔三是加強對困難企業的創新支持﹔四是加強對困難企業的公共服務。

  從企業的角度看,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企業帶來的影響。而對於整個服務業來說,危機也意味著推陳出新。疫情期間,某些更高層次的生活性需求和生產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新需求就會激發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出現,進而產生新產品、新業態。

(責編:王震、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