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中國5G加速度:預計5年內創造就業崗位310萬個

2019年06月14日09:18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就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宣布“將於近期發放5G商用牌照”之后,僅過了3天,這隻靴子就落地了!

6月6日上午,工信部向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批准四家企業經營“第五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

就在同一天,工信部還對《電信業務分類目錄(2015年版)》進行了修訂,在A類“基礎電信業務”,“A12蜂窩移動通信業務”類別下,增設“A12-4 第五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業務子類。根據對其具體業務的表述,第五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是指“利用第五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提供的話音、數據、多媒體通信等業務”。

自此,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戰略安排

盡管布局很早,但直到“十三五”期間, 5G商用才真正被提上日程。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積極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和超寬帶關鍵技術研究,啟動5G商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此后出台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到‘十三五’期末,5G啟動商用服務”。

按照工信部給出的時間表,2019年將進入5G預商用階段,2020年將正式商用。顯然,向四大運營商發放牌照的舉動,令中國的5G商用提前了至少半年。

實際上,早在正式發放4G牌照之前,中國就已經開展了5G的研究。2013年2月,中國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推動成立了IMT-2020(5G)推進組,旨在聚合移動通信領域產學研用力量、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研究、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10個月后,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獲得4G牌照。在此后6年時間裡,三大運營商大力開展電信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寬帶中國”戰略,使得電信盲區不斷減少,基本實現全覆蓋。

根據《2018年通信業統計公報》,2018年,全國移動通信基站總數達648萬個,其中4G基站總數達到372萬個。截至12月底,4G用戶總數達到11.7億戶,普及率接近84%。

在這一過程中,5G技術也日趨成熟。2016年1月,中國全面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分為關鍵技術驗証、技術方案驗証和系統方案驗証三個階段推進實施。同年9月,第一階段實驗結束,完成了大規模天線、新型多址、新型多載波、高頻段通信等7個無線關鍵技術,以及網絡切片、移動邊緣計算等4個網絡關鍵技術的性能和功能測試,驗証了這些關鍵技術在支持Gbps用戶體驗速率、毫秒級端到端時延、每平方公裡百萬連接等多樣化5G場景需求的技術可行性。

隨后開展的第二階段試驗則基於統一的試驗平台、統一頻率、統一設備和測試規范,針對各廠商面向5G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不同應用場景的技術方案進行驗証。華為、愛立信、中興、大唐、諾基亞和上海貝爾、三星等企業參與測試。

為此,IMT-2020(5G)推進組在北京懷柔規劃了全球最大的5G試驗外場,完成了30個站的站址規劃,可滿足外場單站及組網性能測試需求。與此同時,引入展訊、MTK等芯片企業,是德科技、羅德與施瓦茨、大唐聯儀、星河亮點等儀表企業,開展了產業鏈的對接測試。

2017年6月,華為率先完成了測試。根據當時的報道,在C波段(頻率從3.7∼4.2GHz)的測試環節中,華為利用整個200MHz全帶寬,通過5G新空口及大規模多入多出等技術,使單用戶下行吞吐率超過6Gbps,小區峰值超過18Gbps。而在無線技術驗証過程中,華為通過配套業界首個小型化5G測試終端,使單個5G基站可同時支持上百路超高清4K視頻點播,在車載移動場景下流暢播放。

2017年11月15日,工業與信息化部官網發布《關於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使用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頻段相關事宜的通知》。工信部介紹稱,這次發布的中頻段5G系統頻率使用規劃,能夠兼顧系統覆蓋和大容量的基本需求,是中國5G系統先期部署的主要頻段。正式確定5G頻譜,也使中國成為國際上率先發布5G系統在中頻段使用規劃的國家。

很快,5G技術研發試驗迎來第三階段的測試。用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的話說,這是5G實現“18歲成人”之前的關鍵一步。通過這一階段的測試,預計在2018年底5G產業鏈主要環節基本達到預商用水平。

2018年2月,IMT-2020(5G)推進組聯合華為,在北京懷柔5G測試外場率先開展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新技術驗証測試,隨后中興、大唐、愛立信、上海諾基亞貝爾等系統企業,高通、英特爾、紫光展銳、海思等芯片企業,以及是德、羅德與施瓦茨等儀表企業參與了測試。

2019年1月,第三階段測試結束,測試結果表明,5G基站與核心網設備均可支持非獨立組網和獨立組網模式,主要功能符合預期,達到預商用水平。2019年將啟動5G增強及毫米波技術研發試驗等工作。

四十年來,中國通信業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的探索歷程,此次中國5G無論從研發到正式商用,終於開始“引領”世界。工信部電子一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周劍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規律和趨勢。

“這些年,中國在IT領域,尤其是互聯網和5G通信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這得益於國家有一個開明的態度和容錯機制,以及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最關鍵的,是有利於新一代網絡技術發展的市場環境。”周劍表示,過去是用市場換技術,但是現在,中國已經變成買方市場,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無論消費還是產業,其規模都足以支撐某項新興領域技術的快速成熟。

“有好的生態環境,有國家的政策,還有產業本身技術實力的不斷積累沉澱,5G自然實現了率先突破,這實際上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演進過程。”周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隨著這些年的積累,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加上中國本身正處在加速發展的階段,已經處於引領地位的5G提前進入商用,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而更重要的原因,在周劍看來,目前,全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也被稱作第四次工業革命或信息革命,這場變革可能會改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模式,重構產業體系,改寫現有的國際產業版圖和秩序。也正因為如此,各國、各個經濟體都要在5G方面謀篇布局,從戰略上作出重大安排。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自然不甘人后。“既然技術已經基本成熟,也有一定技術儲備,在應用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必然要提前安排,系統地謀劃和部署。”周劍說。

誰來搶佔先機

此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按照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預計2020∼2025年期間,中國5G發展將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10.6萬億元,直接創造經濟增加值3.3萬億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達310萬個。

這無疑是塊誘人的蛋糕——誰先拿到牌照,誰就能在這一巨大的市場中搶佔先機。

就在中國開展三個階段5G技術研發試驗的同時,中國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各自開始5G布局。據中國聯通最新發布的信息顯示,中國聯通目前已開通國內40個城市的5G試驗網絡,同時成立了5G應用創新聯盟,有240余家企業加入。此外,還啟動領航者計劃,致力於打造5G應用萬億新市場、開創5G產業新未來。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發牌儀式上,對於公司的5G布局介紹得更為詳細:早在2012年,中國移動就啟動5G研發,圍繞5G場景需求定義、核心技術研發、國際標准制定、產業生態構建,應用業務創新開展了大量工作。在標准制定上,牽頭完成《5G願景與需求》白皮書編制,提出的8大5G關鍵性能和效率指標被國際電信聯盟(ITU)採納、成為全球共識,並在ITU、3GPP中牽頭32個關鍵標准項目,成為5G標准制定的重要力量。

在應用創新上,中國移動面向全球成立5G聯合創新中心,目前已建立22個開放實驗室,匯聚超500家成員,在雄安、成都、上海成立三大產業研究院,與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合作,聚焦9大垂直行業領域,形成創新應用方案及端到端解決方案,目前已落地開展應用合作試點。

此外,中國移動在杭州、廣州、上海、武漢、蘇州5個城市啟動5G網絡規模試驗,在北京、重慶、天津、深圳、雄安等12個城市開展5G業務示范試驗網建設,圍繞移動遠程醫療、雲端機器人、智慧工廠、智慧校園、智能電網、高清雲游戲等31個應用場景開展5G業務示范。5G牌照下發后,中國移動宣稱,今年9月底前在超過40個城市提供5G服務,“客戶不換卡,不換號就可開通5G服務”。

相對而言,中國電信起步較晚,2017年底開始參與5G試驗,但聯合國內外眾多企業開展5G技術試驗和17個試點城市5G試驗網建設,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同時,與合作伙伴開展了豐富的5G應用創新實踐,目前已涵蓋政務、制造、交通、物流、教育、醫療、媒體、警務、旅游、環保十大垂直行業重點應用場景,聯合試驗客戶已超過200家。

2018年12月,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3500M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中國移動獲得2600MHz和4900M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有力保障了三大運營商開展5G系統試驗所必須使用的頻率資源。

與三大運營商相比,中國廣電似乎並沒有提前開展5G布局,卻也“坐收”5G牌照,其原因耐人尋味。對此,周劍分析,這是為了在通信領域形成一種更加良性的競爭生態。同時,作為三網融合(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推進主力,中國廣電還需要一系列機制創新,借助5G帶來的巨變,或將更好地促進三網融合。此外,廣電在頻譜資源上也佔有一定優勢,並且廣電行業本身就是潛在的市場,無論社會民生還是智慧城市,都能與之響應,這也是中國廣電的優勢所在。

中國廣電全稱是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4月17日,注冊資金45億元,全部以貨幣出資,由中央財政安排,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2016年5月5日,中國廣電獲得工信部頒發的《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但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似乎並未在電信領域有較大突破。

“在三網融合過程中,中國廣電一直期待在移動通信領域有所作為,成立了國網公司,申請5G牌照,做了很多的工作。”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飛象網創始人項立剛認為,之所以給中國廣電發放牌照,可能因為在5G中會有一部分垂直應用是出自視頻等方面的需要,“但我個人認為,對於通信這樣一個公共服務領域而言,需要有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的積累。”

“牌照是牌照,網絡是網絡,4家企業拿到5G牌照並不能理解為要建4張龐大的網絡,三大運營商的格局不會發生變化,不會變為四大運營商。”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雲勇認為,中國廣電的優勢在於高清視頻等內容的承載,在業務層面上,協作共享是王道,4家企業會更加協同,實現頻段以及基站建設的共享。

諸多難題

從發放牌照算起,4G在中國發展了近6年。據測算,截至2017年年末,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電信運營商在4G網絡上的建設規模至少是8000億元,從整體上看,目前運營商的4G投入成本也尚未收回。在這種情況下,四家獲得牌照的企業要想迅速發展5G,建設成本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5G基站建設需要多大的資金投入?不久前華為CEO任正非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對5G基站的建設有過描述,稱“隻有一點點大,20公斤,就像裝文件的手提箱那麼大”,因此,5G基站的安裝不需要鐵塔和吊車,可以隨意地裝在杆子上、挂在牆上,甚至放進下水道裡。

然而,為滿足高流量密度、高峰值速率的要求,5G將採用宏微異構的超密集組網架構。此前業界有過預測,5G小基站站間距僅為50∼100米,甚至更小,因此站址數量將是4G的數倍。中信建投的研究數據顯示,預計未來5G基站數量將是4G的兩倍,運營商5G建網主體投資可能將達1.23萬億元,較4G投資增長68%。

可以預見,在深化網絡提速降費、持續提升4G網絡質量的同時,基礎電信運營商還要在短期內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建設5G網絡、配套需求以及后期的運營維護,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但中國通信業觀察家項立剛並不認為成本對於運營商而言是個很大的問題,“運營商從來沒有虧損,相反,收入一直在增加,正是因為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所以,5G必然會帶來更多的收入機會和更大的市場空間。”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9年1∼4月,通信業營業收入為5145億元,其中電信業務收入為446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0.7%。

這是否意味著,5G建設資金很大程度會體現在資費中,最終由消費者承擔?目前5G流量資費標准尚未確定,但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5G的流量資費隻會比4G更低,因為使用的頻率增加了,一些原來不用的頻率也利用起來了,頻率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從2G到4G的經驗也証明,技術越進步,資費越便宜。

“2G時代,1GB的流量需要1萬元,3G時代,1GB的流量約500元,4G時代,1GB流量從10元降到8.62元,按照這個趨勢,5G時代,流量價格隻會更低。”項立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如果純粹由企業自主選擇的話,我相信正常情況下,企業肯定願意把上一代技術的市場價值盡可能的回收之后,才會考慮下一代技術。”工信部電子一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周劍說,“但是5G作為信息革命時代或者新工業革命時代的一個關鍵性基礎設施,全球都在搶抓這一戰略機遇期,作為一種戰略安排,無論從國家還是企業層面,尤其是有社會責任的央企,就不能純粹從短期的經濟利益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除了資金難題,電信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選址問題,出於對基站輻射的擔憂,或產生鄰避效應,阻撓基站的建設,這在過去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中並不少見,在站間距大大縮短的5G時代,這樣的問題或將更多。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基站的電磁輻射指標其實比歐美還要嚴格10倍,但老百姓依然會有擔心,或許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政府多做引導。

“我覺得5G商用最大的前途還是來自於產業,而不是消費,因此在布局上應該優先考慮產業發展潛力大,需求更迫切,或者是產業集群地區,這樣有利於更快地獲得商業回報。”周劍說。

在獲得5G牌照后,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都宣布了下一步的建設布局,40個城市將首先開展5G商用,主要是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以及雄安新區、蘇州等在國家戰略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城市。

這樣是否會導致城市發展間的數字鴻溝,讓地區發展更加不均衡?

對此,周劍認為,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有梯度,並不因為人為因素就能改變。從5G本身的發展來看,5G布局本來就是超前應用的,因此在那些有條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對於相對條件較弱的地方而言,可以起到巨大的引領帶動作用。而且,創新的過程必然會付出一些代價和風險,等到這些發展較好的城市、地區探索成熟之后,再到相對落后的地方,或許發展的加速度會比第一批更快,經濟性更好,這樣也符合他們的需求和特點。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

盡管對於基站建設還有諸多難點,但5G商用的到來,依然給人們的未來帶來無限可能。“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4G的發展,由此衍生出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各種場景,給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5G具有高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等優勢, 未來將與諸多垂直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此前,華為發布《5G時代十大應用場景白皮書》, 探討最能體現5G能力的十大應用場景分別是雲VR/AR、車聯網、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無線醫療、無線家庭娛樂、聯網無人機、社交網絡、個人AI輔助、智慧城市。

在今年3月的博鰲論壇上,工信部部長苗圩也對5G的場景應用做了一番暢想,認為20%將用於人和人之間通訊,80%可能用於物與物之間通訊,也就是移動物聯網領域。

10年前,中國就開始布局物聯網,但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5G的到來,是否會成為中國物聯網發展的一陣東風?

“物聯網的戰略方向是對的,只是當時的重點很多放在傳感網上了,主要解決的是可感知可連接,但沒有通用網絡的支持,這種傳感都是碎片化的。”周劍說。此外,其他的技術沒有跟上,比如數據處理的能力,人工智能技術等,都還是星星之火,在各自領域發力,很難形成燎原之勢。而現在各方面條件准備充分,5G的發展階段又正好切合了整體的發展要求,發展物聯網或許正當其時。“但這並不是說技術成熟了,可能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努力。”

周劍認為,未來5G商用要形成規模,首先需要國家做好總體的戰略布局和引導,尤其是要優化政策環境,支持創新。其次,要確立基本規則,大家共同遵守,一視同仁,避免惡性競爭。

項立剛則將物聯網稱作智能互聯網,是移動互聯、智能感應、大數據和智能學習等共同形成的一個新的能力,移動互聯是它的基礎,沒有移動互聯,物聯網所有的能力就沒法發揮出來。

應用場景不足,終端產品還未形成量產規模,5G商用或將在一段時間內面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但項立剛認為並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有了網絡就會有人基於網絡開展各項業務,不必急於一時。“現階段,5G能帶給大家最直觀的體驗還是消費者業務,網速增加了,視頻不卡了,有了良好的網絡體驗之后,下一步再開展智能物聯技術。”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第21期

責編:張榮耀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