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把脈2018私募基金業:慘淡、洗牌與蝶變

王 寧

2018年12月28日08:04  來源:証券日報

編者按: 2018年,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A股市場保持了新股常態化發行,不斷改革完善股票發行制度,並進一步規范了上市公司停復牌行為。作為資本市場中的一部分,私募基金同樣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資管新規、監管趨嚴、馬太效應、量化崛起等詞語,成為了私募年終總結詞。

多位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的私募基金人士均表示,雖然私募基金在今年步履蹣跚,但行業發展取得的成果顯著,各項監管政策的落地為規范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正在制定的信用自律制度也將從從業道德層面有所約束,市場規模雖然增長有限,但整體變動不大——2018年私募行業的發展值得回味與總結。

■本報記者 王 寧

私募基金產品收益不佳

今年以來,A股維持回調走勢,雖然在年中曾有所回升,但市場信心仍顯不足。《証券日報》記者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發現,今年前9個月,包括信托、自主發行、公募專戶、券商資管、期貨專戶、有限合伙、海外基金等類型或渠道的私募基金產品,合計清盤數量為4385隻。其中,今年上半年清盤3397隻,三季度清盤988隻﹔三季度清盤數量佔比為22.53%,佔比超過了兩成。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A股指數延續弱勢盤整,私募產品運行情況也不容樂觀。整體來看,全部清盤的私募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提前清算的產品數量首次超過到期清算,這也是市場遭遇極端風險所導致的。

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表示,今年主要是股票多頭策略、多空策略的私募產品收益不佳。在股票多頭策略中,又主要是價值投資風格的私募表現不佳,而短線趨勢策略的交易型私募表現好一些。目前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同資產、不同策略、不同風格的私募基金。今年股票市場表現不好,但是一些量化私募卻在崛起,比如股票市場中性策略、高頻交易策略、量化套利策略的私募業績表現就不錯。

新富資本也認為,今年在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貿易分歧增多等背景下,A股出現了顯著調整,全年各行業均為負收益,做相對收益的公募產品和做絕對收益的私募產品均未能幸免,但這種系統性風險的釋放給投資者帶來的是機會。今年年年初,國債收益率處於高位而市場情緒較為亢奮時,面對市場的潛在風險量化產品和宏觀對沖產品收益顯著,這也是在各策略產品中較少取得正收益的。

千象資產認為,從過去幾年量化交易變化來說,國內的量化投資正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無論是策略深度,交易精細度還是技術工具的先進程度都得到了極大提升。今年,量化交易最大的改變是在外部交易環境和內部研發能力上,國內股市在本質上仍是一個套利市場,由此造成了國內市場長期以來的高波動率,而這為量化投資提供了天然的環境優勢。另一方面,量化投資不斷更新迭代,隨著數據資源豐富,人工算法及機器人的普及,量化機構對於市場信息的挖掘處理能力大幅提升,量化投資的競爭也進入到一個黃金時期。量化環境正在向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會有更多的私募機構走向純量化、技術驅動的發展路線。

“馬太效應”逐步顯現

今年以來,私募行業發展雖然較為曲折,但所取得的成果也依然顯著。各項監管政策的落地為規范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正在制定的信用自律制度也將從從業道德層面起到約束作用,市場規模雖然增長有限,但整體變動不大。可以說,2018年是私募行業又一個豐碩之年。

“雖然今年私募機構數量和行業規模整體變動不大,但卻蘊藏著行業內巨大的兩極分化。”在龍舫看來,這也是今年私募行業的一個關鍵詞:馬太效應。他認為,一些大型私募公司品牌知名度越來越大,品牌價值越來越高,吸引的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越來越多,佔有的市場份額急劇擴大。與之相對應,一些中小型私募公司越來越難以吸引客戶,佔有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甚至一些私募公司因為經營困難而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募資難成為了今年私募行業發展的共識,不過,這對於大型私募和中小型私募來說,卻有不同的口徑。大型私募機構對產品發行並未有太多的激情,所以對募資並未有太大需求﹔而中小型私募為了能夠撐過“寒冬”,在產品發行和募資方面都有著強烈需求。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表示,今年私募市場整體規模變化不大,但從細分領域來看,股權創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而証券類私募規模是持續縮水的,這反映了在資管新規落地后,對証券類私募基金發展影響較大。同時,募資難對於中小私募和初創類私募是比較貼近現狀的,而對於規模較大的私募機構而言,影響並不大。

新富資本相關人士認為,私募行業已進入規范發展期,准入門檻大幅提高、競爭日趨激烈,雖然有新生力量不斷涌現以及金融投資者對私募基金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但是在強監管的態勢下,部分私募機構的出清、二級市場低迷,私募機構數量和行業規模整體仍然變動不大。

總體看,今年私募機構募資難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資管新規造成行業融資通道受阻,融資難度與成本急劇上升﹔二是金融去杠杆向縱深演繹,市場資金面趨緊﹔三是經濟發展進入調整期,資產收益率普遍不高,給客戶投資信心帶來了沖擊。

資管新規引導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今年4月份,經國務院同意,央行、銀保監會、証監會和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總體來看,資管新規主要內容包括了統一監管標准、消除多層嵌套、減少監管套利、打破剛性兌付和規范資金池、降低期限錯配、減少流動性風險等。業內人士認為,資管新規的落地對於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影響重大。

星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楊玲告訴《証券日報》記者,今年私募行業的關鍵詞可以用行業重塑、合作新機遇和二八分化來概括。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已相繼落地,資管行業迎來深刻的結構性調整。在牌照紅利褪去,回歸本源的引導下,以預期收益率為主的機構,要思考如何做淨值型產品﹔以非標為生存的機構更要思考,非標嚴格受限之后轉型的新方向﹔而業務本身不受沖擊的機構,也要思考如何面對更嚴酷的競爭環境。

資管新規帶來行業轉型壓力的同時,証券類私募基金也有望迎來難得的競爭優勢。國內私人財富高速增長,可投資金融資產大量投向銀行存款儲蓄和理財產品,未來部分資金有望分流。打破剛兌和限制期限錯配,對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造成了較大沖擊,超過4萬億元的非標債權面臨壓縮,相關資金面臨重新配置資產的需求。受政策約束,目前保險資金和養老金等不允許投資於証券私募基金或聘請其擔任投顧,但未來合作空間卻非常廣闊。

“資管新規發布使得整個資管行業的發展有了指航燈,對作為資管行業組成部分的私募行業來說也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龍舫表示,資管新規的核心是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多層嵌套、禁止資金池模式,以及降低杠杠水平等,這將清理市場存在的理財亂象,保護投資者資金安全,防范金融風險。

在新富資本相關人士看來,資管新規落地在短期會給行業短期帶來陣痛和洗牌,但長期而言卻規范了私募發展行為、定義了私募發展的邊界,各私募機構需要重新審視公司的發展戰略和路徑方向。資管新規涉及破剛兌、禁資金池、去通道、除嵌套、提門檻、降杠杆和控分級七大監管重點,旨在對近年快速發展的資產管理業務進行統一規制,對百萬億元資管格局進行重新洗牌,最大程度的消除監管套利,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監管要求加強行業信用建設

私募基金行業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當前其“量”的擴張特征較為明顯,但行業發展良莠不齊現象也同步顯現。以行業自律要求為例,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在過去一年中反復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行業信用建設,私募行業合規發展又迎來新機遇。

據中基協會長洪磊透露,中基協將根據行業發展的實際,持續推進信用義務落地工作,具體表現在:一是完善信用公示、信用管理,建立公允透明的行業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登記備案的須知,明確登記備案的關注要點,優化登記備案的流程,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三是切實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優惠政策和監管的要求,做好創業投資基金登記備案和標准認定工作,為創業投資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四是強化行業監督和自律檢查,對違反自律規則和協會章程的行為,嚴格自律執紀。

楊玲認為,嚴格的監管浪潮下,有兩類機構反而將從中獲得發展的機會:首先是銀行業“頭部效應”更明顯,在同業業務納入同業負債監管之后,過去幾年那些業務類型單一、吸儲能力差、主要依賴同業業務擴張的中小型城商行面臨較大的壓力,有金融資源的核心優勢的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將“強者恆強”。

其次是投資機構將“去偽存真”。以私募為例,以往有的私募靠加杠杆、做金融掮客來粗暴斂財,但推高了金融成本,新的監管環境下他們將失去生存空間,但是真正有投資實力的私募,則會迎來發展的大機遇。一方面是劣幣被驅逐后的資金將流向注重投資能力建設的私募﹔另一方面,是來自銀行端的合作需求。

新富資本表示,私募行業近幾年蓬勃發展,百花齊放,但也良莠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健康持續發展。中基協2018年推出私募行業信用報告制度,從合規經營、穩定存續、專業運作以及信息披露等四個方面展示會員的信用信息情況,讓行業內公司有了一個權威的、公開的自律和評價基准,有利於幫助投資者甄別遴選優秀規范的私募管理人,有利於行業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良性發展局面,為行業扎好了籬笆,為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石。

龍舫表示,“私募行業自律建設加強,反映了行業監管會越來越嚴格的趨勢。遵守行業監管制度、嚴格自律,信息透明,這是私募機構生存發展的基石。在信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提高私募准入門檻,淘汰掉一些私募,留下合法合規的公司,這對整個私募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是一件大好事”。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