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蜜糖or毒藥?公募基金公司探索激勵機制喜憂參半

何思

2018年11月15日08:22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近日,凱石基金提交了股權變更及實際控制人申請材料,成為年內第十家申請變更股權結構的基金公司。對此,凱石基金相關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舉是為了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充分發揮全自然人持股的機制優勢。

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

作為一家“私轉公”基金公司,凱石基金實行股權激勵機制,並不令人意外。其董事長陳繼武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凱石基金借鑒吸收了一部分私募機制,如公司現在的管理核心團隊都是股東,實現了管理團隊和股東利益的一致。

天眼查信息顯示,凱石基金目前的股東為6位自然人。其中,董事長陳繼武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約65%,總經理李琛佔比約15%。

近年來,股權激勵機制在公募基金公司中較受歡迎。一方面,2013年新《証券投資基金法》的相關規定創造了條件,即公募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等。另一方面,率先嘗試的公司進展順利。2013年,中歐基金率先嘗試股權激勵制改革后,三年內規模增長了5倍,由2013年末的115億元增至2016年末的764億元。此先例一開,前海開源、匯添富、長信、九泰、永贏、創金合信、鵬揚基金等20余家基金公司也紛紛試水。

究其原因,主要是為了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有媒體報道稱,曾在南方基金任職的王宏遠,於2013年加盟當時新成立不久的前海開源基金公司,而吸引他的正是股權激勵和考核激勵制度。

天弘基金更是奉行“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2014年,天弘基金的208名高管和員工通過有限合伙企業的方式,持有該公司股權。而此前,中歐基金的股權激勵機制僅限於5名高管。

恆豐泰石董事總經理韓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基金管理公司採取股權激勵機制,一方面可以激勵核心團隊,使其努力方向與股東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可以使員工更有歸屬感、使命感,有利於穩定團隊。

証券市場專業人士王斌偉也表示看好該機制:“公募原來相對於私募來說,其劣勢就是激勵機制,如果公募有更好的激勵機制,那麼對公募行業的發展肯定有利,但是這取決於股東方面的長遠策略考慮。”

多家公司股權激勵受阻

然而,股東方面是基金公司推行股權激勵機制的一個阻力。業內人士稱,由於股權結構簡單、運行方式靈活等優勢,次新與中小型公司較易開展股權改制。股權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股東方的利益,因而並非所有公司都適合推行。有媒體報道稱,交銀施羅德前總經理莫泰山曾提出,25%的核心人員股權激勵計劃,但最終因股東方反對而無果。

但在已進行股權激勵機制的基金公司中,也有因未磨合成功等,而導致計劃“流產”或“名存實亡”的例子。今年年初,永贏基金發布公告稱,將此前23名員工合計持有的18.5%股份,轉讓給外資股東方,徹底放棄了員工直接持股計劃。

其實,自2014年實行全員持股計劃后,永贏基金的股權結構便一直未穩定。自然人股東旗下的股權進行了多次轉讓,其大股東持股逐步增加。而人員也流失嚴重,除基金經理外,其上海和北京分公司的高管均發生變更。顯然,該計劃未能留住人才。

相關激勵機制有其固有的弊端。韓瑋表示,基金管理公司採取股權激勵機制的劣勢有兩點:一是股權激勵實施過程中,定價標准、分享范圍、分享比例等一系列問題容易在團隊中引起矛盾。二是團隊引進人才時,新員工與持有既得利益的老團隊的利益平衡問題比較復雜。

開啟個性化激勵模式

在人才激勵方面,股權激勵和事業部制被認為是相輔相成的兩大“法寶”。中歐、前海開源、中郵、國泰、九泰等多家基金公司均採用“股權激勵+事業部制”的模式。

由於各事業部獨立決策,自負盈虧,因而對於投研團隊來說,決策更為靈活、考核更加市場化,能提高投研人員的積極性,提升公司實力和業績。王斌偉也表示,對於無法實現股權激勵的基金公司來說,事業部制不失為一種激勵人才的變通方法。

但業內人士稱,多家基金公司的事業部“名存實亡”。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事業部制的弊端在於因其獨立性,往往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利益分配輸送問題,且可能因此增加費用開支,影響事業部門之間的協作進程。”

因此,有基金公司在發展中改進相關機制,以減少其固有弊端。如銀華基金將公司投研設計為“類事業部制”的框架,不設事業部,而按不同行業進行分組,各組的投研成果可以無障礙分享,一定程度上避免事業部門之間的競爭矛盾。

郭施亮表示,在人才激勵機制方面,各公司應當視情況而定。“事業部制與股權激勵制度相結合應該是最佳模式。其中,事業部制可以強化競爭優勢,責任明確;至於股權激勵,屬於員工長期激勵機制,有利於提升回報積極性,形成利益共同體。不利之處就是會強化約束和具體考核,員工更多考慮的是股權與期權退出機制,企業更需考慮到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開支成本。”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