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機器換人”是“減法”也是“加法”

2018年08月3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年內70%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組織發起的“人工智能時代中國就業的挑戰與應對”課題組作出這一預測。

  兩年前,人工智能產品“阿爾法狗”以4比1的總比分戰勝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震驚世界。從此,關於人工智能的暢想與爭議就從未停止。通過模擬人類思維運作模式,人工智能在諸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隨著智能翻譯、無人汽車、智能機器人逐漸由理論變成現實,“機器換人”的說法成為輿論熱點。

  但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研究報告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未來勞動力需求減少,隨著科技的發展,會有更新的工作崗位產生。這要求教育體系、職業培訓體系必須提前進行准備,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相應調整。”

  從人類歷史看,科技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因素。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德勇表示,歷次工業革命的實踐証明,新技術的使用往往催生新的生產方式,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改變了產業結構。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從電動機到原子能,從互聯網到大數據,無一不在做“減法”的同時也做“加法”。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動能轉換,高能耗、低效率的產業被淘汰,許多與互聯網的相關新興職業不斷涌現,微商、快遞員、專車司機、淘寶店主,新的就業形態有效承接了傳統產業轉移人員,甚至增加了社會整體就業容量。

  從社會現狀看,完善教育體系是解決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的關鍵環節。勞動者能力素質與崗位需求不匹配是就業市場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而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放大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矛盾。教育是將勞動力轉化成人才的有效機制,必須更多地關注素質教育和高端教育,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和嘗試各種更復雜、更需要創造力的工作種類。要堅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並重。事實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鼓勵下,倡導知識創新、文化創意的項目正在不斷涌現,當今中國的就業環境正在逐漸朝著多元化發展。

  從就業趨勢看,構建有效的就業保障體系是當務之急。就國家層面而言,實現更充分的就業,首先要為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提供有利條件,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束縛,防止資源錯配導致薪資停滯等現象。其次,國家應當對就業狀況進行全方位調研,動態掌握造成失業的各種結構性因素,為失業人群提供從登記、培訓、對接用人單位的一站式再就業服務。最后,增加教育培訓的有效供給,提供職業培訓的設施和條件,降低勞動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成本。

  從個人規劃看,適應未來需要、提升個人能力是每個勞動者的必修課。“任何社會公共服務都隻能滿足基本發展需求。”張德勇指出,“最根本的還在於勞動者自身的職業規劃和價值追求。”

(責編:馬志強、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