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醫生會被人工智能代替嗎?

銀昕

2017年11月28日08:17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p66

 

自IBM Watson被稱達到醫生助手水平之后,又一位智能助醫引起了外界關注。

由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開發,官方名稱為“智醫助理”的一位電子醫生此前參加了2017年度全國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在全球范圍內這是首次讓電子醫生與人類考生同步參與國家級職業資格認証考試。

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於11月14日對外通報了考試結果,經專家閱評,“智醫助理”分數為456分。在及格線為360分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在全國位居中高等的水平,分數超過了今年安徽省90%以上考生。

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主任吳及表示,團隊對“智醫助理”的訓練方式並非“題海戰術”,而是針對醫考需求研發,使其具備詞匯、句子、段落間的多層次推理能力。“應用后將有助於提升醫生的診斷精度,縮短診療周期。”他同時表示,“智醫助理”不會嘗試代替醫生進行獨立診療。

對人工智能持謹慎樂觀的聲音也存在,“我認為這隻能証明電子醫生的應試能力過關了,在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拿到中上等的分數,這距離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醫生還差得很遠。”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院長於廣軍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應試環境下的語境、規則相對簡單和清晰,題目內容也以典型性病案為主,“最考驗醫生水平的是疑難病症,規則不清晰,需要對復雜的情況進行推敲和判斷,這一點電子醫生還做不到。”於廣軍說。

是助手,而非替代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目前與人工智能的一項結合是幫助醫生測試兒童骨齡,骨齡判斷的傳統方式是對照圖譜,由醫生判斷,但問題在於不同的醫生對圖譜的認知和記憶程度有差異。而人工智能在醫學某些領域的影像識別上表現確實明顯優於人類,“用人工智能來做醫學影像識別是非常好的應用場景。”於廣軍說。

據了解,自IBM Watson進入上海、天津等地醫院之后,外界之前對其過度的吹捧和過高的期望紛紛落空。業內人士分析個中原因,大都認為,Watson是在國外訓練完成,以國外專家的邏輯判斷構成的知識庫為主,到了中國、韓國等地易出現“水土不服”,不符合當地情況﹔Watson的知識更新並不會自動進行,需要人不斷根據現代科學的新進展實現,更新速度比較慢。此外,Watson的工作原理是基於邏輯判斷,而邏輯判斷與灌輸給它某種邏輯的專家水平有關。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Watson目前最強的領域僅限於腫瘤病的診治。由於腫瘤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分期治療方案基本一致,“土辦法”和“特殊情況”較少,而基於其對病例檢索以及影像識別上的超強能力,Watson可以在這個規則相對清晰和單一的領域有較大建樹。“IBM的Watson團隊從來也沒有說過Watson的出現是為了替代人類醫生,而是幫助人類醫生將專業能力放大和擴展。”李天天說。

“與圍棋相比,醫學領域的復雜性要高得多。”於廣軍說,“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選擇肯定是人機合作輔助,而不是簡單的替代。”

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目前的問題是分級診療不夠好,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需求與資源恰好形成“倒三角”的資源錯配。“與在高端技術上的診療環節相比,將人工智能真正用於基層的公眾衛生方面同樣重要。”李天天告訴記者,與參與診療和決策相比,人工智能在醫療資源下沉、在基層解決常見病和多發病方面有更多合適的場景,“我們不能等到腫瘤等重大且復雜的疾病出現了才想起人工智能。”

據介紹,丁香園曾利用人工智能收集人群的血糖指標,在發現異常后及時預警,提示人們及時改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高血糖的發生,“人工智能應該向前端去靠,在基礎衛生、慢病治療管理和健康數據的管理上加強應用。”李天天說。

中醫中藥能否也“智慧化”?

11月15日,在杭州舉辦的首屆國際智能醫療大會上,作為承辦方的微醫(前身挂號網)公布了一款與中醫中藥有關的智能產品——華佗智能醫生的應用情況,備受中醫藥界人士的關注。

微醫創始人廖杰遠介紹,華佗智能醫生掌握大量的經典驗方和名方,通過對病人的症狀和其他檢查結果的分析開出處方,由醫生直接確認簽署使用。“中醫最難的就是標准化和復制,而通過大數據和AI,就能夠實現傳承。我們已經在把中醫大師的診療標准化,在全國中醫中廣泛復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華佗會成為一個中醫大腦。”

廖杰遠稱,華佗智能醫生2.0版本目前全面投入使用半年多,已經服務了我國超過400家醫院,累計處方量超過160萬張。服務醫院范圍主要為我國二三線城市的基層公立醫院。

然而,華佗智能醫生這種將中醫融入智慧化體系的方式是否穩妥,業界對此尚未達成共識。“中醫是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李天天告訴記者,“目前有將中醫診斷方法電子化的產品,比如脈診和舌診,但僅僅依靠這些,是無法融入智慧醫療體系的。”

作為經營中醫醫館多年的人士,和順堂董事長宋鋼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達了中醫中藥智慧化的擔憂。“以前說中醫現代化,結果是一幫根本不懂中醫的人來做,最后搞成了中醫‘西醫化’,我怕在這次智慧化的浪潮中又要重蹈覆轍。”

在宋鋼看來,以對西醫的智慧化方式做中醫智慧化不可全盤否定,但背后的風險也很大。“這種方式會有些作用,通過一些數據的輸入,機器根據病情,再根據已經掌握的經方和病案做出診斷和治療方案,部分病是可以治療的。但這會失去中醫的精髓,導致一些特別好的治療手法,在治療疑難病症時失傳了。”宋鋼說,中醫中藥目前的重點仍然是保存和傳承。

 

(責編:李威、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