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機器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沖擊?

陽娜、胡喆、陳旭、蓋博銘、李犇綜合

2017年09月22日09: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水母機器人、變臉機器人、擦玻璃機器人、快遞無人機、機器人“書法家”……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亮相在北京舉行的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向人們展示了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人工智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圖景。機器人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沖擊?

  產業規模快速擴大機器人 “無處不在”

  醫生坐在操作台上,眼觀顯示鏡,手拿操作杆,機器人四個“手臂”上下搖動……展廳裡,人們看到這樣的演示:借助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醫生可以更加精准靈巧地切除病變組織。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手術機器人是醫生“手”和“眼”的延伸,原來切口需30厘米的手術現在隻需幾厘米,切口小、下刀准的微創手術能減少手術風險。這類醫療機器人還可以減輕手術對外科醫生的體力消耗,提高手術效率與穩定性。

  據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目前在全國已配置60余台,2016年進行了1萬多例手術。

  機器人的身影不僅出現在手術室,也出現在餐廳、銀行、超市、工廠車間……

  在亞馬遜運營中心,常常可以看到同一片區域內數千台Kiva機器人有序避讓,並能在准確時間將商品精准無誤地送到揀貨人身邊。目前,亞馬遜已在全球部署了10萬台Kiva機器人用於存儲和揀貨。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全球物流中國總裁薛小林介紹,亞馬遜智能運營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優化,“指揮”成千上萬台Kiva機器人協同作戰,整個過程幾乎是零人工干預。

  重量僅為53公斤的小型協作機器人CR7A可以在沒有安全圍欄的情況下與人一起並肩工作﹔兩輪機器人Handle實現了在快速滑行的同時進行跳躍的穩定控制﹔科大訊飛推出的全球首台全程語音交互服務機器人,採用語音、觸屏、動作等多模態綜合交互方式,已應用於醫院、銀行、保險公司等領域……機器人已經逐步從單一的勞動工具和設備,上升為人類的工作助手和生活伙伴。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分析,2016年全球機器人產業規模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增長14.5%,預計2017年將達到232億美元。其中,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首次突破50億美元,預計2017年將達到62.8億美元。

  專家介紹,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擴大,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重要領域形成了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自主創新產品。

  機器人“智力”還有限人類簡單工種易被取代

  專家指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全球機器人發展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應確保機器人發展安全可控,找到發展與控制間的平衡點。

  機器人足夠“智能”了嗎?專家介紹,其實現在不少機器人的“智力”還相當有限。今年上半年網上關於申通分揀機器人“小黃人”的視頻受熱議,大家紛紛為“小黃人”的熟練作業點贊。

  申通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鄧德庚表示,未來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將參與物流輔助工作,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機器人擺件不那麼工整、部分單據仍為手寫導致無法完全數字化錄入信息等。

  業內普遍認為,現階段機器人在運動層面上尚顯不足,其能效比、靈活性仍遠遠達不到人類肌肉群協調動作的水平,十分“脆弱”。比如大多數工業機器人還是以機械手臂為主,大部分企業還不具備研發制造柔性臂的能力,導致機器人的靈敏度有限,能做的動作很少。

  多功能機器人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還很遠,尤其在自然語義理解方面,機器人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機器人將取代哪些工作?最近一則6秒寫完的地震新聞引發公眾關注,這位地震新聞的作者竟是國家地震台網新研發的“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大家調侃“機器人6秒寫完新聞,手慢的記者恐慌了嗎”之余,也引發了對機器人是否將取代記者工作的思考。

  雅虎機器人寫稿系統“Wordsmith”、《紐約時報》新媒體運營總監機器人“Blossom”、騰訊自動化新聞協作機器人“Dreamwriter”……事實上,機器人寫新聞早已有之。

  再比如,機器人還可以勝任工人、電話客服、司機、陪護人員等工作,但這些都是相對簡單、標准化、流程化的工種。

  對此,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認為,未來機器人更加深入輔助人類工作之時,對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強人員的技術能力,去做一些機器無法做到的工作,比如新聞工作中的深度調查報道等。

  專家指出,隨著機器人的使用越來越多,一些人可能會失去工作,但同時一些工種會發生變化,也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那麼機器人如何適應社會呢?著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曾經提出過機器人三大定律,首要的一條就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但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還存在很多隱患問題。

  機器人“小胖”沒人操縱,自己突然跑起來,打倒了玻璃牆,砸傷旁邊一位路人……去年底,深圳高交會上機器人“小胖”傷人事件引發熱議。事后深圳高交會組委會發布公告表示,事故是由於展商工作人員操作不當,誤將“前進鍵”當成“后退鍵”而導致。

  今年7月,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通過視頻展示他乘坐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的影像,並稱車輛正行駛在北京五環路上。此舉引發“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是否合法”等爭議。隨后交管部門開展了調查核實並表示,支持無人駕駛技術創新,但應當依法、安全、科學進行。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專家王飛躍認為,任何的機器技術都是雙刃劍,在科技創新的同時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人控制機器的能力,人類要有最終的決策權。

  加強核心技術發展促進機器人深度應用

  業內人士認為,以人工智能為依托的機器人一方面會以自動翻譯、圖像識別等“軟件”形式服務百姓生活,另一方面也將通過集成“硬件”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未來,人工智能會使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城市管理更加高效與便捷。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現階段,我國雖已為機器人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我們每萬名工人中機器人的佔有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減速器、機器人控制器、伺服電機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技術還主要依靠進口。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我國機器人市場“重”概念創新而“輕”核心技術發展,基礎設施構建仍不足。國內大量建立機器人產業園區,但實際上真正能夠發揮作用或形成產值、產能的很少。一些企業熱衷於炒作概念,雖然挂名“機器人”、“智能”,技術能力卻配不上名字。

  王飛躍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數據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

  業內人士判斷,深度學習將給予機器人更加強大的“大腦”,甚至能夠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和交互,未來機器人將越來越像人。專家們呼吁,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記者陽娜、胡喆、陳旭、蓋博銘、李犇綜合報道)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